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人都会写汉字,但会写汉字是不可和书法相等的,书法者不同于写字,是谓书当有法,故为“书法”。而法自然是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留下来的博大之书法典籍。先人从最初的“结绳”记录、表意到象形文字图文相应的表述,又自甲骨文、大篆、小篆、汉隶、魏碑、行书、草书、楷书的演变,对其结体,用笔和章法等审美功能,越来越讲求,继而形成一种独有的艺术。无数先贤们以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他们深厚的学养、领悟,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丰硕经典、力作。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实现着自身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为我们诠释了书法的艺术魅力。而它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一脉相承。文学演变所形成的不同图形变异,笔划建构等各种风采结体是书法艺术所必须遵循的“法”。所以搞书法艺术的人无不以临读研摹这些先人留下的浩瀚典籍入手,不惜下大功夫“打进去”以承继而得法。继之才有悬思、苦求、顿悟之书道探索之境界。
杨文仁先生学传统是认真赤诚的,故其法度严谨。他极力博取广采,徜徉于书海的大典籍中,这与他幼时临帖学书,长期于“日课”的习书启悟分不开的。从他的行书中即可看到二王的影子,又可以见到颜真卿、米芾、王铎的笔迹,及多家狂草、大草中又可以追寻出张旭、怀素的痕迹,篆书中石鼓文的雄深诏版腊碣等的追索,汉隶的波磔。及其涨墨、渴笔的运用,于继承中求变革,于率意中寻自我。
他的小楷《长恨歌》,结体端严、隽永俏丽,笔划结体中所透出的那种灵秀,足见他所下的临帖功夫之深厚和求变寻径的志趣,这与他后来的小行楷《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魏碑唐诗条幅以及他自撰诗文的《静俭斋诗稿》等,都突显出小楷书的严谨、隽秀,质淳文耀,气韵生动。
他的篆书则以石鼓文之笔法参以诏版腊碣等的结体、笔划之特性,力图追逐,营造出一种现代平面建构的布设。
隶书从秦汉简帛中获取笔墨情致,东汉碑刻中得其法度,强调其书写状态和用笔,结字的恣肆多变以及抒情达意的气息传达。
他更多地倾注的行书和草书,认为行草书最能体现作者的风神骨,是达其情性的臆现。他在观赏京胡曲牌演奏《夜深沉》、《四面埋伏》等和舞蹈之《胡旋》,乐曲之《急竹繁丝》时,常于其急徐,宽舒中去寻求出一种艺术的旋律和变化,或豪放激越,或温文尔雅。艺术是相通的,他行草书中的轻重缓急的笔法运用多半是受此启发,他还常将中国画中的粗细、疏密、浓淡、干湿等对立统一的笔墨建构用于其书法创作中,使其既有书写状怀,又具绘画情致。他注重气与势的追求,其一笔草无疑受张旭的启迪,又努力与一种自我的释放。
他有不少作品试图以现代平面构成的布设去营造的探索,或以黑色的墨线,蓝色的色块、红色的印章构成一种色相的臆思,以求追索一种融绘画色相构成之美。他喜探索、求变化。就用笔而言他更喜以雄强、沉着的线直叙,不喜娇柔做作的雕琢。
大书法家苏轼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应是强调书法家文化素养积累的重要性。也是书法家与“书奴”、“书匠”的根本区别。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内涵艺术思维阐释在大文化的各个领域。随着知识结构,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思维方式,领悟感性的升华。才可能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语之《尚韵》、《尚意》的随意性佳境)。这种“信手”和“无意”其实都蕴含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大文化高度的素养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作者为兰亭雅集即兴撰书的一篇序文。此作含质耀文、气韵生动,堪称自然与神采,文意与书境完美结合的书法高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后因其侄季明被叛军所杀,首梓以还,时任蒲州刺史的颜真卿《抚念摧切,撰文祭之》这篇充满悲愤血泪之文,言辞激切而笔墨随之,起伏跌宕,点画狼藉,使转纵横,笔势浩荡,既是一篇感人心魄的祭文,又是一件苍雄郁勃的书法艺术杰作。苏东坡《寒食帖》则将自己颠沛流离的苦愤倾注于艰涩豪迈的笔触中。作品意随字出,书随意深,以深层内涵,到达写神赏心之境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状物抒怀!
它们之所以被世人誉为天下之一、二、三行书。首先是他们都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力,而且都有胸怀万卷诗书的学识修养和高洁志清的人格。有着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人文内涵的深悟,所以才能在“信手”和“无意”中将自我的喜怒哀乐,寄情于笔端,从而称为书法艺术的杰作。
文仁先生爱读书,注重学养的积累。从七千年前伏羲的太极图伸延至八卦、六十四卦。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开启,到子、史、经、集的研读,及其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广揽博读。他求博寻厚。至今他能背诵数百篇诗文。他有较好的悟性,有坐得住的忘我心斋,以无我无欲、无挂无碍的精神状态,从事自我钟爱的书画探索。他常说:“自己无干事之才,无经商之能,唯书画弄笔尚可。为艺一世,苦旅追索,足矣。”
我们在赏读他的书法作品时,那种充盈着书卷气和避俗的那种自我精神之追索,与他对传统大文化的深厚积累和沉浸于书画相携的融汇中,体现出的其书法艺术上的独有特色。
艺术之无止境,才能有不断的寻求、发展。但书法艺术学术含量的提升应是建立在: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
先生的书法创作始终是以精神性为重,致力在格调、内涵、情趣上下功夫,是以豪阔自如心绪抒写自我的臆胸。
“随心纵横淋漓笔,不求闻达唯率意。临池朝暮勤挥笔,扫却世间尘俗疾。”
“万卷诗书八尺案,两鬓清霜一方砚。唯奢翰墨得宁寂,静俭斋中丹青伴。”
“秋去冬来雪又扬,临池朝夕鬓如霜。苍茫驰骤独劈径,脱尽畦畛翰墨香。”
“词读东坡诗爱唐,笔抚晋字汉文章。细雨醒来琴书润,清风载出翰墨香。”
“醉走龙蛇气贯虹,草圣三昧唯传承。谁知笔冢堆积苦,写穿蕉叶万千层。”
从他的这几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数十年来闭门谢客,静寂于画案为避俗而附以的勤奋和努力。
作者:刘彤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