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芳芳》布面油画138x94cm
是什么吸引德彪西创作这部著名的前奏曲集第一集的第四首?是波德莱尔的诗歌。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
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选自波德莱尔《感应》
那时候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选自波德莱尔《黄昏的和谐》
载自《节奏、色彩和鸟类学的论著》梅西纳著,张惠玲、郑中译
链接: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作内容奇特,想象奔放,放荡不羁,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成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其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等。
德彪西的这首题为《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芳芳》是一首钢琴音诗
德彪西喜欢波德莱尔的诗歌,他那著名的前奏曲集第一集的第四首,就是为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夜的和谐》而作,事实上,德彪西在他的早年,也曾为这首诗谱曲,而在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再次用它写成一首能够代表他独到风格的钢琴曲,那是怎样的音乐?
结合德彪西的标注、梅西安的笔记和我的体会,让我们仔细聆听:
中速84,“柔和和谐地”
第一主题,开始时那个高扬的素歌,是花朵的柔和形象(第一、第二小节),具有印度调式的异国情调,那个在静思中的意象;枝头震颤(第三小节)、香气随晚风飘荡(第四小节上行琶音);
过渡段,它们“富有生机的”(德彪西语);
第二主题,在那里起舞,听上去有些醉人的晕眩的忧郁的圆舞曲;
重复第一主题,给人加深主题的总体印象,暮色的伤感;
一主题(那个高扬的素歌)的激动、第三主题(琶音下行)伤感,交替对比与冲突加剧,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四主题:忽然,“平静而流动”(德彪西语)音型,感到雾气或流水飘来,冲淡了这些情感冲突,弱化了一切;
第一主题再现和发展,像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花朵的香气飘逸,不断地重复出现;
第五主题,“渐远”(德彪西语),日影西斜;短音连接长音的节奏,“犹如远处飘来的号角”(德彪西语),或是余香缭绕。
结尾处德彪西标注:(……“lessonsetlesparfumstournentdansl’airdusoir”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芳芳”)
与传统的浪漫派标题音乐不同,他将那些钢琴前奏曲的标题标注在作品结尾之处,而不是直接写在五线谱上方作为音乐的标题,目的是提示演奏者关注音乐应有的气氛。
我试图将德彪西这种音乐的诗意在绘画中体现出来:
构图:用大量的斜线树影作为构图的基础,作为场景的描绘;而黑白灰相间的设计,给人带来一种晃动的视觉错觉,联觉到音乐的速度节奏和总体气氛,晚风飘荡;
层次:似有前景、中景和远景,但不甚明确和模糊,联觉到音乐的几个主题和过渡;
色彩:色块布局,除了黑白相间产生的视觉错觉的动感外,冷灰、暖灰和暗红色块相间上下起舞,给人带来秋色暮色的忧郁,惆怅之愁,与音乐的总体感受和节奏一致。
枝头花朵的造型:模糊动感,暗示花朵的芬芳。
德彪西给予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他那种“音之外意”(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感受以及人心灵的共鸣)的成功设计,而在绘画中如何体现那种“象外之意”(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感受以及人心灵的共鸣),我想,这应该是抽象绘画的终极目标。
作者:熊宁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