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月光的音诗画


描写月光的诗句


描写月光的诗句(译)

  德彪西的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完全就是音乐版的魏尔伦之诗《高雅的夜宴》,包括了《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而这其中的第三首《月光》就是德彪西音乐中流传最广的乐曲,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家喻户晓的Logo。事实上,1890年这部作品的创作标志着德彪西的音乐艺术进入了成熟期,四年后就是音乐版的马拉美之诗《牧神午后》,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德彪西音乐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的诗歌,正如他的自述。马拉美的赞誉,坚定了他为之奋斗的信心。

  乐曲一开始在行板速度上呈现的乐思,温和而幽静。这一委婉的旋律,轻轻波动、缓缓起伏,描绘了月色下树影朦胧、溪流潺潺的夜景,具有温存柔美的色调。

  接着,在一串和弦的晃动下,如同月光洒下来的光影,在水面上,划出伤感的波纹,于是触景生情,开始了一种小调的吟唱。

  随后,速度稍稍加快,流动舒展的琶音,如同清泉奔涌,旋律也越来越明朗,如同我们的万千思绪(甚至是罗曼蒂克式的悲喜交加)。忽然一阵乌云掠过,月色暗淡下来,让我们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再现开头的乐思,我们再次回到这个静寂怡人的意境,一轮明月当空,融融月光辐射到每个角落,柔和的光影笼罩着万物,一切尽在诗意的朦胧之中,乐曲以分解和弦的柔美结尾终曲。

  音乐行进的速度、力度、调性、音色,变化无常;月光营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水波倒影、行云穿月、光影变幻、色彩变化;从而让观者时而感到一丝温存和希望,时而又感到黯然神伤。音乐的ABA结构,其实就是圆我们在月光下的梦。

  音乐与画面的联觉,与观者的心情产生“异质同构”,其实也是我们古人所说的“移情”。

  德彪西的音乐与象征主义的诗歌,受当时风靡的东方异国情调的日本浮世绘、爪哇的加米兰民间音乐等的影响,从而让他们思考法兰西文化的根,这完全不同于当时(一战前夕)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德奥文化。这种朴素的美学观念,与我们传统的中国文人所谓的借景抒情,天人合一的观念更接近。

  看看启发德彪西的魏尔伦之诗歌《月光》,它与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或《竹里馆》,是何其相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忽然突发奇想,哪里是倾听德彪西月光的最佳场所?

  其实,这也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古典园林中。譬如,拙政园的《扇面亭》,寓意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网师园的《待月亭》,来源于韩愈的“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

  事实上,苏州园林的设计思想正是源于我们的唐诗。

  魏尔伦的诗歌–启发德彪西音乐创作;王维的诗歌–启发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而在东西方诗歌意境的一致性,导致西方的音乐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音画联觉、异质同构。人类思维的多维度的穿越。

  熊宁辉的油画《特别的月色》构思于苏州留园2011年12月10日。


moon light 2011.12

作者:熊宁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