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画马之心得

  中国画大抵有山水、人物、花鸟之分。画马,属于哪类?不知其究,但自古以来,马,一直是中国画的表现对象。何以历代画家皆钟情于马?仔细想想并不奇怪,大约没有一种动物人类社会有如此紧密的连系。狩猎、农耕、运输、征战,何处无马的身影?汉武拓疆,马踏匈奴,太宗六骏,马踏飞燕……‘入为君主驾鼓车,出为将军靖边野’(元萨天锡题画马诗)吕布的赤兔,项羽的乌骓,唐三藏的白龙马……人与马,休戚与共,堪托生死。马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人役’之家畜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审美符号。马的健美,刚劲,激烈,潇洒,飘逸更是无一动物能与之肩比。难怪,作为一种生命和审美对象,古今中外,无论是文学,诗歌,绘画,雕塑,戏剧……除了人本身之外,大约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比‘马’享有更高的位置,绝非偶然。中国画画马历史源远流长。唐韩幹,韦偃,宋李公麟,元赵孟頫……代有人才,可惜真迹流传甚少,较早的唐章怀太子墓璧画《狩猎出行图》四蹄骁腾,神骨宛在,颇具汉唐雄风,然此后的画,依我之见,均丰硕有余,刚劲不足,而古代画马多以工笔勾勤为主,难以尽写马之雄浑与骨气,及至清代,郎世宁的宫廷马,圆腹肥臀,有肉无骨,乃皇家宠物,不复马之豪气,更惶论汉唐雄风矣!在画史上为画马作出历史性贡献,让画马进入国画神圣殿堂者,乃近人徐悲鸿。悲鸿画马,正值中国抗战,画家以物托情,锐意求新,泼墨写意,融会中西,铁墨淋漓,得神得骨,不但抒发了画家及国人情怀,而且开一代风气之先,创汉唐以来画马之新高峰。从此,在中国画里,画马的人逐渐多起来,蔚然成风,墨马、彩墨马,工笔马均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门类’。然悲鸿之后,模仿者众,创新者寡。故悲鸿曰:“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须以马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之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艺术是时代产物,亦需与时俱进。悲鸿之马故好,已是旧时代产物了,不画则已,画则求新。既有传统精义,又富于时代精神,有现代感是我的中国画画马的追求。具体的可谓之“三求两不拘”:一曰求神。马是有灵性的,与画人一样,必须有神。或静或动,或奔或憇,动作,表情,甚至眼神必须鲜活有神。二曰求骏美。很多人画马,固然慓悍,但是不美,为我所忌也。我画之马,必求骏美,如何能到达到‘骏美’,就必须突出马本身的优点,造形要准,解剖、动态都求在准的基础上略有变形,以美为上。不论笔墨繁简,必须准确优美,追求审美中的赞叹和愉悦感,。三曰求新。无论是单马、双马、群马,画法及部局组合都一定要与传统方法不同,追求一定的形式感。两不拘为:一不拘笔墨。悲鸿之马的笔墨已是登峰造极,拘泥于笔墨必然落于旧穴,画面难以出现新意。二不拘中西。画法不怕不伦不类,不怕越雷池。古人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画中之马,亦望伯乐,那便是懂吾之人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