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古韵新唱柳子戏
作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柳子戏经历几百年的发展。
菏泽人深深地影响了柳于戏,柳于戏也深深地影响了菏泽。从100年前创立曾家班的曾立堂到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黄遵宪、李艳珍,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柳子戏的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柳子戏菏泽“走亲戚”
“花披露月有荫,对青灯吟漫评……”近日,山东省柳子剧团送戏下乡,为郓城县黄集乡刘楼村村民奉献了柳子戏《红罗记》等经典剧目。演员扮相秀美,唱腔悦耳动听,将一道代表我省戏剧表演艺术最高水平的文化大餐奉献给了广大村民。上场的演员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认真专注,将柳子戏典雅古朴、清新绵远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十里八乡前来听戏的老百姓如痴如醉。“今天才知道柳子戏这么好听好看,大伙的掌声就没停止过。”76岁的刘玉堂直呼“过了一把戏蟪”。
作为从菏泽走出去的文化学者,荣宏君近日专程从北京妊到曹县考察柳子戏的发展史。
据他介绍.柳子戏是山东主要地方戏之一,是自元明清以来“弦索”系统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曲牌体剧种,清朝康熙年间之后流传干鲁苏豫皖等省份运河两岸。不少熟悉中国戏曲史的人都知道“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东柳”即指柳子戏。
据史料记载,清初柳于戏就曾在北京演出过。作于清朝嘉庆八年的《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菩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文中所记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那时柳子戏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弋、梆相提并论。
咸丰初年(1851年)左右,演红脸的艺人姚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咸丰十年前后,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内连唱十五次《锯大缸》。在这之后的著名演员有刘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1910年前后,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济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斑,活动于赞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
一个俗人和一种雅戏
研究近代以来菏泽柳子戏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和一个科班,那便是曾立堂和曾家科班。记者近日在曹县采访时了解到,关于曾家科班的兴起和发展,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
大约在100年前,在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有一个人叫曾立堂。此人幼时喜欢用衣袖擦鼻涕,所以得外号“五骚虎”。虽然大字不识-个,但家中非常富有,相传他鼎盛时期用有48顷地(1顷为100亩)。年轻晌期的曾立堂酷爱赌博,无奈与同村的李家赌博时,逢赌必输。这让曾立堂苦闷不已。一天,曾家大门前来了一个算命先牛,曾立堂与其聊起来,感觉该算命先生有一番本领。曾立堂于是请算命先生算一算,看怎样才能赢得李家。经过一番掐算,算命先生伸出三个手指头:“李家居宫,有功名,而你是土财主,没有出过读书人。要想赢得李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新建一处大宅子;第二要办一个学堂,让十里八乡的适龄儿童免费入学;第三,打一出雅戏,培养一个戏班子。”三个条件,曾立堂一一答应下来。
随后,曾立堂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打戏”中去。在当时的曹县孙老家镇,有一个人叫张风鸣,外号“银铃铛”,唱男旦,加入曾家科班。曾家科班随后又请来定陶的王福润。曾家科班始于1915年,共培养了三期学员,按入学早晚分为春、秋、明三代。曾家科班每期学员为40人左右,学员的年龄10至15岁,大都是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附近的孩子。在此任教的老师,春字辈、秋字辈为工福润,明字辈是姬春花。“这样大字不识一个的:俗人,却创立了一个高雅的柳于戏科班,令人深思。”荣宏君感慨道。
“遇见灾荒年,他搭棚施粥,他园子内凡是可以吃的桑叶、榆叶,都允许附近老百姓去采摘。”时至今日,曹县孙老家镇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曾立堂乐善好施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的是,1949年前后,在国共两党的拉锯冲突中,曾立堂殒命。
一出戏盘活一个剧种
“越金阶上殿来,仰天威凛然在,整冠肃衣把王拜……”这是柳子戏《孙安动本》中的唱段。业内人士只要谈起柳子戏,必定要提及《孙安动本》。谈及这个剧目,又必会提到剧中人物孙安的饰演者黄遵宪。正是这出戏,成就了黄遵宪。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传承入,黄遵宪1932年出生于郓城县双桥乡黄岗村。“村里三天两头唱戏,梆子、柳子戏、花鼓、柳琴戏等,只要有戏我就去看。”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黄遵宪,对柳子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听来听去,还是觉得柳于戏最好听”。13岁那年,黄遵宪拜村里老艺人张元龄为师,正式开始学习柳于戏。
由于热爱柳于戏,加上天资较高,三四年后,黄遵宪已唱得有模有样了。解放战争结束后,有位名叫刘进堂的老艺人成立了一个柳子戏班,邀了一群入来黄岗村唱戏。听说村里有个能唱能武的黄遵宪,便邀他加入戏班子。从此,黄遵宪跟着戏班子到处演出,开始了柳子戏的职业生涯。回忆当时的情最,黄遵宪动情地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刘进堂,是他让我把柳子戏当成一生的事业。”
1959年,著名柳子戏曲目《孙安动本》开始上演。作为这台戏的主演,黄遵宪白天、晚上演出,有时间就编戏排戏。经过认真地体悟和反复排练之后,黄遵宪演活了孙安,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随着《孙安动本》一炮打响,柳子戏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观看柳于戏《孙安动本》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东柳重青》。1962年《孙安动本》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全国播放,反响强烈,黄遵宪也同孙安的名字一起蜚声艺坛。
“东柳”迎来发展春天
铿锵弦索八百载,悠悠柳音五十春。
柳于戏由于宫调繁多,音乐优美,唱腔典雅古朴、清新绵远,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加之行当齐全,各行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故能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的代的发展,柳子戏优秀传统剧目《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红罗记》、《五台会兄》、《张飞闯辕门》、《白兔记》等得以恢复上演,还改编移植了《琵琶遗恨》、《王昭君》、《花木兰》、《卧龙求凤》、《江姐》、《法魂》等一大批优秀剧目。1992年,《张飞闯辕门》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剧目表演两项最高奖。
2006年,柳于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之做出突出贡献的菏泽人黄遵宪、李艳珍成为传承人。东柳重青,为时不远。在菏泽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柳子戏即将迎来又一个发展振兴的春天,“东柳”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会更加绚丽多彩。
2013年3月9日
菏泽牡丹晚报 2013年3月9日 第3版
作者:姜培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