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问:你创作这幅《对话》,想表达些什么意念?
答: 这幅画面,我只选取了两张造型不同的藤椅,并没有出现人物和环境,但能感觉到人的气息存在。有人觉得是一场老者和幼者的漫谈,有人觉得是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的顷诉,有人觉得是一个上级和下级的对话。人在保证了一定的温饱生活后,就有心灵上的需要,心灵需要沟通,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话。画面没出现人物的好处是留下了让观众联想的空间。
问:这幅画在绘画技术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整幅画使用的都是“撞水撞粉”法,这是岭南画派比较常用和典型的技法,从清末的居巢居廉一直到现在,在岭南这块土地上,不断的有画家去运用和丰富这种技术。这种技法的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的色墨就算干了,还有湿湿的感觉,很能还原南方四季如春的风物和景色。“撞水撞粉”法细分还可以分为两种技法,这幅画我只选用了“撞水”,而且也只选用了墨色,我追求的是单纯和简洁。画面的藤椅通过“撞水”的技法,较好地表现了藤椅的质感和那种斑斑驳驳的感觉。
问:这幅画和你以往的创作有何区别?
2006年之前,我的作品大多以花卉为题材,其实更早时(1986年以前),我对人物画更感兴趣,觉得只有人物画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我的所感所思。后来接触了花鸟画,才感悟到花鸟画一样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和对美的向往,之后就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后来就用“撞水撞粉”的方法画了好几年的花鸟画。我的“花鸟画”,其实也只有花,并没有鸟,但“花鸟 ”是中国画的一个科目,也只能这么称呼了。(中国画一般分为花鸟、山水、人物三个科目)。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可入画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比如我这幅画面出现的藤椅,说是花鸟画真很勉强,归入山水画或人物画就更不合适。
我觉得这种分类还关系到一个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往往那人被认定为花鸟画家,这人在想画什么的时候,也就只会想到花花草草,再想下去或者就是我是画写意的,有些什么花草适合我这种技法的发挥呢?这样就会越做越窄了,窄的好处是可练就技法的精到,但对生活的关注就会弱了,甚至于越来越麻木了。
我也曾经走过这样一段路,在初期探索“撞水撞粉”技法的时候,遇到不知如何画、画什么的时候我总去翻那套23卷本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这套书收集的是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每读总有所收获。就象读别人的书来写自己的书一样,同样,读画画画也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但我以为这只能是阶段性的行为,最终还是要面向生活,生活中的鲜活要比任何的想像丰富得多。
这幅画和1986年以前的创作方法基本一致,就是先有感触,再有构思构图,1986年至2005年的画我基本是先想技法再想内容和构图的。
问:同类的题材你还画有数幅,你是否要想凑成一个系列?
有这样的想法,但也要看兴趣,如画下去有更感动的题材,也不妨移情别恋。毕竟能够画画的时光都是好时光,要尽情享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