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现在的造型类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统一考素描、色彩,而没有因专业不同而加以区分,这种考试方法,首先从生源上就掐断了中国画的生源。因为学习中国画,考试用不上,而素描、色彩不好,就没法取得艺术院校的入学资格;相反如果学习了素描、色彩,虽然不懂中国画,没拿过毛笔,却不妨碍进入艺术院校学中国画专业。这种考题的导向性,比考试本身还要广泛深远,破坏性更彻底。当年如果不是朱元璋下令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而且只能用唐宋人注疏,不准自我发挥,除“四书五经”之外的书一概不考,也许中国的发明创造能力不会停顿那么早、这样久。
素描本身作为一种绘画科目、造型手段,它自成体系,没有谈论对错的问题。但是,现在它作为全国几乎所有艺术院校的唯一入学考试内容,这就是一个不能不谈的问题。素描作为所有专业的必考内容的依据基础就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有没有争论,这一观点已经在全国的造型类艺术教育中实际实施了,在每年的造型类艺术考试中成为统一的考试内容。而中国画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却被实质上的否定了,所有的艺术院校也用行动默认了素描的统治地位。所以首先要澄清的是:素描不是学习中国画的前提条件。中国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必须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谬误中清醒过来,素描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条件,绝不是!这只要有一点艺术史知识的人都能明白,不用穿凿解释。但是,由于中国的艺术院校从一开始就是在引进西方的办学方式下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主要借用西方(后来更多的是苏联)的教学方法,再加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批判与否定,使很多中国画教师也认为素描也可以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甚至必须经过素描的改造才能提高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层次。这一观念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实施,经过多年积累,这种方式培养的众多艺术从业人员走向社会的各种岗位,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集体意识或潜意识。今天的考试方式正是在这种普遍的社会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这样的垄断地位。这种硬性的统一考试内容,起码对中国画自身的发展不是建设性的,而是破坏性的,甚至误导了社会广泛对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判断。如果我们承认今天的中国画发展出现危机状况的话,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和与之配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的作用之一。
对于中国画的教与学来说,用素描作为入学考试要求,无论是对准备进入院校学习中国画的人,还是通过这种考试进入院校的中国画学生,都是完全的错误。对于备考的人来说,因为这样的入学考试要求,所以进入院校不需要懂中国画,甚至不需要了解,也能(应该是只能)用素描、色彩考进美院。对自己本身要学的专业不敢投入时间去认真学习。因为大量的时间要用来训练考试要求内容,毕竟中国的高校入学竞争还很残酷。对于通过考试进入院校学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以前没有用过毛笔、宣纸,不懂中国画的笔墨,入校前学习的观察、操作方法不但不能运用到中国画的学习上,更因为养成了画素描的习惯,对学习理解中国画的经典作品,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对教师来说,学生连工具材料都陌生,更不用说对笔墨精神的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只能从光影、体积、比例、透视等手段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进行误读,用工具材料进行表面的描摹,把笔墨理解为黑、白、灰的概念。素描的训练,不仅没能为学习中国画提供帮助,反而为进校后进行中国画研习制造了障碍。素描是对光影下的物象的结构、体积、空间等关系进行描摹性的平面处理,这是一种物理性的艺术处理,画面更多要服从客观自然的再现(虽然其中有艺术的取舍),素描训练和培养的是对客观自然的描述能力。而中国画从认识方法上就要求跨越这种物理性关系的限制,要求画家深入观察理解物象,同时还要了解中国文化中赋予物象的精神内容,并对物象进行文化表现的取舍,再转化成画面的“笔墨结构”(张立辰先生语)。画面要摆脱物象物理性关系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更简明的传达“道理”。素描要求尽量精准的刻画物象的轮廓、结构和光影下的效果,可以反复修改加减,制作性强。学生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观念和操作习惯,对后来再画中国画都成了一个难以改掉的习惯,所以形成了用毛笔画素描(今天各种中国画展览充斥太多的制作,长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画来说,被动的如实描绘历来被当作形而下的工匠技术手段,而不能上升到文化层面。中国画的技术要求从书法而来,中国书法的点线本身就是象形符号性的演化,中国画塑造物象的线条要平、圆、留、重、变,墨色要枯湿浓淡见,一笔之中有数种墨色,一点之中有干湿互用,是书写性的。中国画虽一艺之微,乃至道之存(黄宾虹先生语)。画面的结构、造像更多的要具有画家的文化气质、精神品格的表现性和象征性,塑造物象往往是“一笔型”(笔墨本身就是型)。画面的细节、章法结构、风格、境界、气韵以及文化价值的品评,都通过作者的笔墨“结构”来呈现。中国画的笔墨承载了太多的功能,蕴涵了太多的文化精神,所以说“笔墨是中国画的起点也是中国画的终点”(卢坤峰先生语)。这些要求就注定了中国画的创作,需要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长时间的笔墨训练(在正确的指导下),这没法速成,“突击班”是突击不了的。然而现行的考教模式,使学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实际只有两年的时间(第一、二年往往还要强化素描色彩)就要成为中国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还有可能从此就要开始以中国画为专业的职业。正因为真正学习中国画的时间短,素描的自然描绘观念、制作的习惯往往自然而然的在组合成幅的作品中还是主要手段;更由于缺乏对中国画精神较深的认识,对笔墨的理解应用都较浅,从认识理解到动笔的能力都相当的有限,所以出校门后毕业生很难自我学习和提高。如果说学习中国画一定要学素描或者应该学素描的话,也应该是从一开始学写书法,临摹古画,用毛笔进行写画的造型练习,进入学院后再学习素描的原理技法。而不能先通过素描练习,养成了制作描绘习惯之后,再用水墨、宣纸来画比例、黑白灰等充当画中国画。其实经过多年的美术院校的先素描后笔墨的教学法后,美术专业对中国画精髓的隔绝和歧见已广泛而普及,也培养了大量误解的群众基础。加上我国的美术馆、博物馆本身数量就少,这些本来就属城市摆设的文化殿堂,更少有供市民参观的艺术精品的长期陈列,所以虽然我国有极其丰厚的优秀艺术品,但是与广大人群处于长期的隔绝状态。相比之下,社会传媒对各种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介绍从数量到层次都丰富多彩,填塞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要么高雅,要么时尚。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实质上在被不断的忽略,只需看看各艺术院校音乐、美术的教学结构,就知道这是不争的事实。更广泛深层的问题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没有提供接触、讲解系统的中国哲学精神、艺术精神的机会。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充斥太多的简单实用性内容,至使“整个社会都在追求一些浮躁的指标”(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语,载于四川《文摘周报》,2006年4月14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为学生,是没有智慧选择的,甚至学绘画也是全国统一的……
形成今天的整个社会环境,不能只谈艺术教育。现今的中国社会就是在各种层面和层次的“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向西方(早期更多是通过日本,后来是向前苏联学)的学习,使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在一个多世纪中迅速进入工业化、商品化的近现代社会,我们向西方的学习广泛而彻底。直至今天,我国还处于全面跟踪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局面。在这段规模浩大深远的西学东渐中,我们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经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也冲击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有史以来没有一个时期出现过这样的文化恐慌,至使有人认为应该彻底西化,甚至殖民化(其实已有很多人已自我殖民化了)……社会的转型已使我们成为失去了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知识结构基础的民族。也就是说,我们的几代人失去了我们的“文化籍”,现今的中青年人大多处于与母体文化精髓隔绝状态。当我们失去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知识结构基础的时候,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清晰的认识的时候,向西方的学习就不能再美化成“吸收”了。在这里绝不是强调一个简单的民族“纯粹性”,当初一切向西方学习是在“救亡图存”的前提下的选择,“宏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发展的“战略眼光”,它是对“救亡图存”的跨越。“西方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都能翻过去,我们一百多年的低谷算什么?”(卢坤峰先生语)。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与国际接轨,绝不是把别人的观念当自己的观念,或者是任何形式的假借、模仿、跟踪。“全球化”绝不是消灭差异,全球化应该是各民族从各自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气质等方面出发,进行各自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而创造的结果能通过先进快捷的传播手段,让全球人共享。“全球化”绝不是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普遍混同,而是以更宽广的胸怀和眼光尊重、鼓励各民族以各自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进行独特的创造。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特色才是对全球文明的真正贡献,能丰富人类精神文明内容的文化,才是有真正价值的文化。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尽快从长期谬误的认识理解中摆脱出来,回到它自身的文化体系上来发展,文化艺术应该走在社会和科学的前面。就教育而言,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一九七八年以来培养的一百万硕士研究生没有对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提供明显的帮助”(朱清时先生语)。我国教育系统上出现的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包含了广泛的社会问题,改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时间,但完全麻木不仁的等待绝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而不是无休止的消极等待。
中国画学院教育对社会进行正确导向的第一步,就是恢复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用真正学习中国画相关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考试本身,同时也正告了学习中国画的要求,中国画有自身的特点,从知识结构的准备、工具材料到认识方法都与学西画有区别。如要报考中国画专业,就要学习属于中国画的各种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招到符合中国画要求的学生。只有考生要选择中国画,而考试内容也对应,考生才有可能去写书法、去用毛笔画画、去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础知识、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在中国的各级教育中已经不能提供这样的认知了。
看看今天各类“中国画展”,更多的作品象油画、象版画、象水粉、水彩……惟独像“中国画”的太少太少,难道我们的教育就真的只能无动于衷吗?
作者:徐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