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3.15系列报告:近现代书画遭遇新“技术问题”

2013-06-24 17:24

  “今天书画界的情况,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革命,这一方面导致一些以往鉴定手段的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国家政策监管的减弱和利益的趋势,造假也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

  在拍卖公司的预展时候,除了现场观看外,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的照片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是真的。于是我就花了几百万买了李可染的这幅作品。”

  “取回拍品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发现情况不大对。”杨先生要求拍卖公司退画,但拍卖公司否认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后来发现都是印刷品。

  后来杨先生找到该专家,得到的回答是“从图片来看,这张作品100%是真的,至于是印刷品还是原作那是另外一说。”

  最后,藏家将拍卖行告上法庭,至今这件事情尚未有结论。

  其实这样的案例很多。广州的林伟(化名)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齐强(化名)的电话,说要借我的这件作品看两天。因为跟齐强的关系比较熟,之前也有过类似借画的经历,都是按时归还,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差池,所以就没多想,直接把作品借给了齐强。”

  两天后,齐强按时归还作品,林伟当时没太在意,就把作品收起来了。后来他在某次拍卖会上发现一张跟他的一模一样的作品,赶紧回家查看自己的那幅作品,“作品的颜色有些不对,其他都还正常,但我心里始终怀有忧虑,就拿去给鉴定专家看,结果发现这是一件复制品。如果不仔细看,真是以假乱真。”

  虽然这件事通过协商最后得以解决,但书画印刷的技术让林伟惊出一身冷汗,此后他随身带着一个50倍的放大镜,看作品时首先查看是否复制品。

  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在北京很多就是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这些是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如果按照老的鉴定方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作者:雅昌分析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