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王以亮
谢栋梁曾自述:「一路走来非常蹒跚,但是一步一脚印,每一个系列代表我生命的一个过程,一个记录。每一个系列存在一个时空背景,并深刻着我对生命的体验。」他体验自然与生命的互动,关怀人生与宇宙的关系,将太极武术的观念实践于自身的体验与创作中,作品的形式多样化,是「易经」所谓的「变易」精神,但一以贯之的艺术内涵正是「不易」的态度,他将艺术去芜存菁地提炼。而达到「简易」的境地。
艺术的先觉者杜象(Marcel Duchamp) 自1924年开始,将绝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在西洋棋的精研,成为个中高手。关于对奕,他对特鲁曼.卡伯特(Truman Capole) 说:「棋赛有很高的可塑性,你建构它,它就像是一种机械性的雕塑……你用棋子创造出美丽的难题,而这种美是用大脑和双手创造出来的……」我们用「棋手一棋局一对手」与 「创作者一作品一观赏者」的类比,再以 「观念一过程一作品」与 「体验一生活一实践」的对比,反观谢栋梁的艺术表现,可以了解其中异曲同工之处,谢栋梁是太极武术高手,对太极武术的投入相当之精神与时间,武术同样有很高的可塑性,「武者一对招一对手」的表现观念,用招式创造出美丽的难题。而这种美是用觉悟与全身创造出来的一种 「新的传统」。
法国艺术家克莱因(Yves Klein),曾向日本柔道汲取武术美学观念,他是柔道黑带四段高手,也是欧洲地位极高的教练。他从柔道交手中体验到对手就是伙伴的观念,这种观念引发他对艺术的新创作,他终生在追求艺术家的全部生命体验:这些成分包含思考、行为和知觉。当代艺术家不论以创作呈现思想,或以行为在生活中表达观念,是为了追求在创作的生活体验与实践,而这些,谢栋梁正实践在他的生命中。
壹、创作历程 历时的创作与同时的观念交会
1949生于台中雾峰的谢栋梁,在水里与国姓的乡间长大,自青少年时期就显露出多才能的艺术天赋,1968年考上国立艺专国画组,1969年转入雕塑组,正式走入雕塑的学习行列,开启他的雕塑生涯,扎实的基础训练与身体力行的创新精神,首开玻璃纤维强化塑料(FRP)雕塑之风气,在1970以玻璃纤维代替石膏翻模首件作品。获第二十五届全省美展优选。从1971年到1998年是连续获奖的颠峰,作品以具有动感的写实系列展露光芒,经历变形时期转向抽象与意象,发展出写实、变形、虚形、方形、圆形、非定形、抽象人物、历史人物、浮生、无常、山水意象、公共景观艺术等十二大系列。自1996年迄今发展出的「山水意象系列」,风格独具而精链。「形简」与 「禅意」的空间观念,意象的阔空与灵动感,是由多年创作历程的精华所汇流。
历经 「台北市美展」、「省展」、「全国美展」到 「中兴文艺奖章」的艺术试炼,其间获奖不断,成绩闪亮而丰伟,不遗余力推动艺术与教学的他,热心参与各个艺术协会,并担任会长与理事长,亦曾任教于台中教育大学与东海大学美术系、担任全国各大美展评审与审议委员。作品受到各界邀请展览与设置收藏,全台均可看到他精心力作的雕塑,一位雕塑家有如此丰富的创作力,并受到如此的热烈邀请,他是个中翘楚。
作品风貌展现了历时性的创作与活动,但是同时性的生活体验与观念更不容忽视,这些风貌的发展,并不是像火车厢般,一节接着一节,而是如同百合盛开,一朵末谢,数朵又启,这和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相关,他同时领会了数类不同质的美学,并且实践在他的生活中。他投入太极武学的精研,并获比赛冠军,台湾太极拳总会给予授证七段,是国际级教练及裁判,另外他亦是一位喜好禅学与雅石的文人,是台中石友会顾问与八风禅石会会员.他道出在生活中影响他艺术创作的两大因素,一为太极拳的精研与教学,二为雅石的收藏与把玩。他说:「太极拳便是生命的动态雕塑」、「我把太极的观念与雕塑结合起来,表现阴阳、虚实、动静、刚柔和整体的协调性」、「学太极除了健身养气,更是培养创作活力与灵感的泉源」; 他搜集雅石,一方面怡情养性,另外也使他从自然的石纹与肌理转化成为作品的「形」、「质」、「色」。也因他修禅修佛亦修道,养身养气亦养性,使他的作品同样具有如此的内在特质。于是历时性的创作事件与同时性的生活观念交会,并出璀灿多样的艺术作品。
贰、作品的内在需求与表现形式─非物质与心灵的共鸣
谢栋梁创作的内在需求可归属为非物质的造形与心灵意象,主题、形式、内容三项是艺术表现的根源,三者相辅为用,亦是特色的展现元素,有继承传统,也有革命创新,艺术的呈现在乎创作者的观念与观众的观点,是当下所要探究的议题。
一、内化与非物质化的塑形
塑形的目的是以形象表达艺术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不仅是用作名词:形(form),同时也是动词:塑(shape),太极易理中的「象」与「势」是最贴切的诠释,周易所谓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所称之「象」,是指自然现象与事物之变化,其最简单的两个造形元素是「阴」和「阳」。相互排列、变化,推演而得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至于无极的时空,所以谢栋梁以四象造形,如其作品「太极初动」、「冬蛰」、「春华」、「秋分」、「夏阳」、「衍生」等,均由此而出。而「象」又生于「意」,所以可以从「象」的观察理解「意」的存在,但无形的「意」又需要藉由 「象」的表达才能显明,所以他藉「象」以明「意」,谈到「意」,必然是心之所向,物之所指,这就是所谓的「势」。「势」是造形的动力,「力蓄而未发」谓之「势」,有形就有「势」,由「势」的呈现,视觉会自动区分作品的「静」与「动」,也就是形象的动态感 :视觉动力(dynamic)。谢栋梁将太极武术的「势」,怡如其份的运用在雕塑的造形上,而其 「势」与 「象」的构成,使其雕塑更具有内蓄之力,尤其在写实系列与山水意象系列更为证明他在雕塑上是用 「势」高手,在 「古道上」、「行」、「夜行」、「与我同行」、「轮转」、「观瀑」、「观云」、「金龙翻身」、「青龙出水」、「旋律」、「神龙反首」、「福气祥云」等作品中,处动未动之时,变未变之势,凝聚内蓄之力与视觉动力的呈现,可说是他的杰作。
二、心灵意象形塑的时间、空间与能量场(气)
传统认知的塑雕就是空间艺术。除了可见可触摸的物理空间之外。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心灵空间,作品是心灵空间的呈现,了解「创作者一观点一艺术行为」才能开启艺术的心灵意象,谢栋梁以心灵意象形塑「山水意象」。背后的观点是具有深厚的东方人文意念,身体是心灵的顽敌与伙伴,身体接受了天地之气就能成为精神的等质物,太极武术对于他,如同一座吸收天地之气的雷达,他使身、心、灵之气与天地相通。由此所获得的意象是超乎时间与空间而可达到能量之场域。他的艺术宇宙于是无穷无尽。
「气」是「物」形成必备的内在能量,新物理阐释所有原子是由「电场」与 「磁场」共构,是一正一负,「场」是物理能量的科学名词,而中国古物理的「气」是最贴近的字意,古人所谓「气」是:无形无象,能分合聚散,是物质与生命演化变迁之源起与终极。沈宗骞认为 「隐而贯之为之脉,显而赁之为之络」,「脉」类似作品中的虚空间.「络」类似实体,由虚空间的空白视觉动线,可以感受作品的「动力」与「动向」,这些在东方的绘画与书法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留白」与「飞白」是东方艺术构成的特色,而谢栋梁以源于西方的雕塑融入此东方的美学,亦步亦趋的将它在各时期的作品中展现,尤其是无常系列;(「生死不贰」、「生机」、「待」等作品)中残缺的虚空闲,是继「留白」与「飞白」发展出的 「残白」,令人的情感思虑深墬其中,山水意象系列(「青山绿水」、「青山绵绵」、「九九层峰」、「无心山」等)的作品更将此虚空间由平面发展至三度空闲。
「留白」、「飞白」与「残白」是谢栋梁使「气」与「物」贯通的脉络,不论在空间上的塑形如何,都离不开一个形而上与非物质的观念思维,于是「心灵意象」成为它创作的主轴,以人为主探讨心灵空间的作品有1981年的变形系列、1974年的非定形、1986年的虚形系列、1992年抽象人物系列、1994年的浮生系列、1997年的无常系列等,他藉着变形、残形、虚形、抽象等手法,呈现心灵深处的灵魂,而山水意象系列与景观系列则是探究人与环境、自然、宇宙的心灵空间,所以他的雕塑作品除了写实系列外,几乎是以意象的造形为主,即使抽象的人物也具有意象的内涵,意象就具有想像的心灵空间,他认为:「艺术的另一个条件,就是想像力,想像的空间大,艺术的创作能量就更大」。
参、作品的的「形」、「质」、「色」──实与虚的形质在当下着色
实体空间与虚空间的构成是为「形」,实体的肌理与质感是为「质」,色彩与形体是不可分离,谢栋梁对于作品的形、质、色均非常要求。他认为书法讲气,太极拳也讲气,气就是动能,虚空就是表现一种气韵感,他塑形的灵感是从书法与太极的修链当中获得的,他强调的形是具有视觉动感,雕塑是空间艺术,所以要从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去欣赏它的造形,他的作品线条具有韵律变化,型态面积也跟着光影产生阴阳变化,统一与变化在块体的虚实呼应之间。
「质」就是质感的表达,质感包括软硬、冷热、透明度、肌理、材质、粗糙与光滑,谢栋梁除了运用西方雕塑技法来展现质感,同时以中国的绘画中「钩勒斫拂、皴擦点染」来表达造形与肌理,使得他的作品在质感的表现兼具有东西方的美感。再看「浮生系列(昨日今日、昨夜星辰)」采用细孔铁丝网剪裁、扭曲、挤压而成人生百态,阐述人生、人情和人性,它的质是一种轻量化的虚空质感,与传统雕塑追求厚实感全然不同,色彩的呈现是透明与明淡的现代感,「历史人物系列(苏武、包丞)由此发展出铁丝网与不锈钢结合的质感趣味,藉着简化的姿态与质感,表现出「传世」的生命特质,另外在景观雕塑作品中更把环境的因素考虑进去,不同的 「形」、「质」、「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作品的时代性。
至于他的着「色」的表现,它除了注重三维空间的变化外,也注意色彩的搭配,色彩与作品的表现内涵相符相衬,如用冷色调的暗绿或青铜色,是为表现出作品的冷静和沉潜,以暖色调的棕色、黄色、红色,则为表达激昂和热情,虽然雕塑为了呈现造形与线条的空间光影,传统上色彩是很单纯的,但是现代雕塑的观念日新月异,色彩已经突破过去的局限,他的作品正是有这种突破性,又不失传统的美感。
肆、塑形与书、画、禅同源──中国书法之线条与赋色
中国绘画景物是以「钩勒斫拂、皴擦点染」的笔法来呈现内容,虚空间的留白与飞白,则是以心境来呈现时间与空间,谢栋梁所采用的「断续手法」就像飞白的虚线,就像书画中的线条,笔断意不断,气脉相通相连。另一「虚空手法」就是文人画与禅画的留白空间,这种空不是 「无」,是一种想像的意境,他将钩和勒运用在转折-凹凸-棱线一面界,以「皴擦斫拂」来表现质感,染是最后的发色。他的心中,太极与禅学是最能表达其纯粹冥想的方式,另外他从水墨与书法中体会出:看似单调的色彩,其实隐含了丰富微妙的变化,所有的刚烈、柔顺、粗糙、平滑、运动、平静,都蕴藏其中。换句话说,一种形、质,就是一个世界。书画概念的极简性,影响了他的雕塑走向「简易」之路,如作品「净瓶观音」、「四象」、「彩虹山」、「展」等,一直延续至「山水意象系列」,逐步走向形简意赅。
东方艺术是线性文化,西方艺术则强调面的美感、谢栋梁继承中原文化的血脉,并接受希腊、罗马艺术的洗礼,线与面的交会,斑斑可见,他以此走出一条新路,再者东方文化强调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他在「慈」、「多幅」、「展」等作品中,都是在诠释这种天地宇宙的和谐。中语文人自古认为书画本同源,至今谢栋梁的雕塑将塑形与书、画、禅连结,为东方的美学开拓出更宽广的艺术道路。
伍、生活体验与观念并存的艺术实践
一、禅悟与塑形
林谷芳论道:「世人喜禅,不只因『棒喝机锋山』的迅捷与『两刃相交』的气慨,还因禅家显现的生命风光。」青原惟信有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传世的禅语,谢栋梁的山水意象正是诠释此禅语的最贴切的雕塑形式,岩上对其作品「山豁晚秋」写道:「秋色澄澈了山影,远实近虚明晰透底,空谷回荡,悠悠逝水,众色不留我留意,心净自在境景呈,有无山水,已在形象之外。」他的作品 「山外山」、「金峰瑞景」、「青山绿水」、「无心山」等,皆有此禅语之境地。
二、武学、哲学与美学的观念交融
谢栋梁以太极武术特性与脉络来塑形,他将太极哲理的「阴、阳,开、合」以雕塑的造型观念来诠释,生发处是开,收拾处是合,一收一发,开合延展不断:一阴一阳。相互重叠交错,阴阳相生相克,所以从他的作品中可感受到是处于 「往来顺逆之间」与「开合聚散之所」,造型上致力「圆中求方」与「曲直成圆」,也就是将时间上的「动静之际」、空间上的「方圆之间」、能量场的「刚柔之势」呈现在你我之间。
太极大师余功保说道:「太极是圆的,动作是弧形,战术是随曲就伸,运用是引进落空;太极拳也是方的,立身就要中正,要支撑八面,要中规中矩。方就是规矩,就是法度……不知圆无以成太极,不知方无以善太极。」谢栋梁的雕塑特别衍生出方形系列 (诉与求、宽恕与忏悔)与圆形系列 (轮转、慈),并不仅在这两个系列才有的特色,其它系列的作品也有许多由此太极的方圆理论构筑而成的作品,有的内蕴,有的外显。李德印大师认为:太极的文化内涵不只是保健养生,更重要的是哲学精神,「精神内守」与「恬静虚无」所强调的是「静」,「流水不腐」与 「户枢不蠹」的观点这是动,动与静对于谢栋梁而言,不只是养生的问题,更是艺术造形的问题,不仅是拳术,也是哲学,更是艺术.他的艺术观念同时在生活体验与艺术创作之中呈现。
三、「气」与雕塑的形态构成
「气韵生动」一直是东方美学的标的,「气」是内蕴不可见与不可触,但由「气」之「象」与「象」之「势」可知气与动能的结构关系,他将武术中的姿势、形态、动作转化成雕塑的结构、形体与动态,他写道:「从太极阴阳之理,虚实变化之中,混元太和之气自由穿透山岩,从山中流转渡过,它化成山水的空间,在形意之间成为万般风情的千种造形。线条的变化与造形的回旋穿透,打破雕塑创作山水的瓶颈。」这也是他突破具象山水,将「气」融入「意象」之中,使作品更为「气韵生动」。
陆、结论──「以意造形」、「为情造景」、「因心造境」的艺术知觉
纵观谢栋梁之雕塑,先以意来创造形象,不论写实、变形或抽象,都具有创作者的心灵意象,也就是艺术的知觉;而每一个意象又充满着文人的情感,是以触景伤情,见物感悟,为情造景;心灵的想像,由心手相连、以手传心,于是因心造「境」,这个「境」就是他的艺术世界。
张家祝博士写道:「吾人观赏谢栋梁先生一系列山水作品,当其虚灵、飞舞的线条,触动着每个人视觉之际,更应能深切体认到『游于艺』美感的背后,是有着多少艺术家技巧的苦练与人生意境的涵养。」。
他的生活体验与艺术行为是一贯而真实的,「万物皆有情」与 「自然中有道」是他的生命观点、「游于武术与艺术」是他的生活也是艺术行为,也因为如此,所以能集大观于数十年间,达成非凡的艺术成就。本书略为探究谢栋梁的生活实践与作品特点,辅以多张作品照片,以呈现其跨足书画、武术、雅石、景观等领域之艺术行为及其 「禅」与 「太极」的创作思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