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走进上海美术馆,今日标识焕然一新,所有立柱上的布幡都在隆重推出一台大型中国画个人展。看过底楼两大展厅,未见感觉,续看二楼画作。刚登二层,未及进门,蓦见楼梯口旁那个本不起眼的侧厅倒是别有洞天。里面摆放的现代雕塑忽地让我眼前一亮,随即如磁石般牢牢吸住,再不肯离开。原来是台湾著名美术家「谢栋梁雕塑展」,明天中午就要闭幕。真庆幸有缘亲睹这些难得一见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意象系列」与「山水系列」。
太极之道
阴阳易变显然是谢栋梁先生抽象雕塑的核心理念。这些系列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当属「意象系列」中那些阴阳流变,走向无常的灵动曲线,如《金龙翻身》、《独角仙》、《神龙反首》、《旋律》等。曲线双面迥异,阳面光滑圆凸,金光闪闪;阴面粗朴内凹,铜锈斑斑。在随机弯转之际,辉煌黯敝互易,明灭几番轮回,体现了一种人世沧桑,荣辱不惊的安泰之美。
人生之美也许尽在这「无定」与「无常」之中。你永远不会准确预知未来,冥冥中才会保有对美好憧憬的向往,奋起不懈的追求。如果事事有定,勤奋与怠惰均无改命中注定,那生活还有何情趣?
不要厌弃「无常」,也许人生的乐趣就深藏在这随缘无定的机遇之中。
抽象之美
欣赏《群峰竞秀》、《青山绵绵》、《无心山》、《山外山》这些高度抽象的「谢家山水」系列,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净美的超然。作者数十年周游世界,登临天下名山,饱览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各种表象,又经过内心的禅思静悟,方才化作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空灵「无相」。「无相」乃「无穷相」,作者已然千壑在胸,方有这等流畅多变,层次重叠的山水系列。
抽象不比具象,一尊人体雕像,看了正面,背面大抵相关可猜。抽象艺术却往往蕴藏诸多未知妙境。如同把玩一块奇石,惊喜也许就在这翻转之间。抽象美的魅力常在这无意邂逅之中。
欣赏抽象山水更可体会「移步换形」之妙。围着作品前后、左右、内外、远近,变换不同视角,你会感受到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重妙境。
书画之境
那座《凤鸣朝阳》活脱一尊「立体草书」。泛着微紫的青铜弯带缠绕穿插,似疾书狂草,一笔下去起承转合连续十三个大弯转,不让「颠张醉素」,真是壮美之极。有心的书法家不妨以此为契机,试从三维空间创造些多视角的翰墨美。这些由真实汉字塑造的「立体草书」必能将中国书法之绝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云为题的《福气祥云》清玄空幻,静气内敛,一副全无张力的松弛,浮托出一个准草体的「福」字,怡和祥瑞自在其中。而同样写云的青铜雕塑《观云》又是一番气象。让人充分感受到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种超然境界。空谷岚烟,一抹闲云无心出岫,任风舒卷,旋还无定,极为灵动自然。观云之人想必也是心无挂碍,任凭云情入怀,安享这散仙般的逍遥。
大有若无
禅宗的「实像无相」,「空有一体」成就了谢栋梁先生许多极富哲理的绝佳上品。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空》。上圆下尖的一个长圆空壳上下半剖,中间留存部分雕成广袖悬垂,双手合十状。顶端一窄小僧头微倾,内体全部大空。此雕像看似空无,实为大有,体现了一种「心空无碍,不惹尘埃的大空寂,大自在」。
「虚空」乃雕塑最简洁,最高远之境界,恰似书法「飞白」与国画「留白」所营造之空灵意境。谢栋梁先生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禅的境界。」
另一件绝妙之作是《昨夜星辰》,全取最普通的铁丝网直接凹凸成型。干干净净地表现出一对斯文爱侣情意缠绵,相拥而立。线条优美,层次通透,让人从各个角度都能「透视」塑像全貌。真可谓简之又简,空之又空,形、意、色、空俱在其中。
不过是最平常的两小块铁丝网,原本平平,不见形色,只是由于「扭曲」、「挤压」才创生出令人夺目的「形意」凸显。世上诸多事物「平」为无,「不平」合有,想来令人扼腕。
追求真性
创作固然需要悟性,观赏同样需要悟性。一件作品完成之后就已成为独立于作者本人的「自在之物」(波普将其归为「客观精神世界」)。真正的艺术佳作就该给人以无限的感悟空间!对那些身受强烈震撼的赏鉴者而言,有时他们的独特感悟甚至超过作者的「原悟」。
面对这些流畅的曲线,我能想象出这些轻柔背后的艰难。此等雕塑最难之处就在于:要以「有意」体现貌似「无意」之天趣;要以「凝重」表达「轻柔」之空悬;要以「永恒」固定「瞬间」之倏忽。明明是金石重器却要塑造缥缈如烟。如同凌空展翅身轻如燕的芭蕾舞女,只有托举她的男演员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那凡胎肉体之沉重。从事抽象艺术的雕塑家们同样在承受这份艰难。谢栋梁先生每一件硕重的青铜作品总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和翻模铸造,方才满意。那些润泽灵动的弯转都是用手在泥范上一点一点搓揉出来的。哪怕再小的一件雕塑也要费时三个月以上。真可谓「灵思与巧琢齐驱,炉火共红泥一铸」,其中辛楚甘腴唯有心知。
东西融合
每一门艺术都必须有它相应的生存土壤。任何外来艺术若想扎根本国也必须驯从于当地土壤。对于那些超越现实、远离生活的西方现代艺术更是要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衔接,调和鼎鼐,以期达到自然融合,这样才能为国人广泛接收。
谢栋梁先生这些高度抽象的「意象山水系列」之所以如此成功地打动观众,就在于他娴熟地借鉴了中国那些最具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符号,诸如草书、写意、周易、禅宗,以及阴阳太极……尤其是谢栋梁先生在经历了十年「瓶颈」踟蹰,蛰伏中潜心静悟,终在「形」、「意」方面完成嬗变,借助中华传统元素使此后雕塑形随意走,因意换形,奇绝佳作喷薄而出。
结语
著名雕塑家谢栋梁先生是一位同时拥有雕塑家与太极拳师双重身份的人。他不仅是一位陈式太极拳名家,而且还是台湾太极拳总会的一名国际级七段教练及裁判。太极拳作为一种「生命的动态雕塑」业已融入他的后期雕塑之中。尤其是在「意象山水系列」,那些线条最直观地体现了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虚实、动静、刚柔,以及连绵不绝的整体协调。遥想先生玄衣玄裤玄巾裹面,唯右手缚一光源,暗夜演练太极,3D相机摄下光点轨迹。如此「意象」佳作,竟何其妙哉!
纵观谢栋梁先生四十多年雕塑生涯,经历了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由具象到抽象,由孤立到绵长的十二个系列,也如同行进中的一套「谢氏太极」,式式衔接,环环嵌套,辗转腾挪,圆转向前。系列形态虽殊,整体风格却连贯如一。这套「谢氏太极」后面还有多少套路尚未可知,好在来日方长,喜爱他作品的人尽可拭目以待。
(文汇报2012-7-23「雕塑太极」一文之原稿)
作者:詹克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