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眼下有一大批青年画家,他们幸运的处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民族伟大复兴时期,他们有着学院中国画教育的背景,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在中国画的认识理解和技术把握方面有了比较丰富的积累。而且,他们并不沉溺于摹拟传统的中国画表面程式语言,在广泛借鉴、追求自我感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和潜力。和我熟识的王静芳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静芳冷静和睿智,他浸润在传统绘画艺术的海洋里,贪婪的吮吸着其精髓的艺术养份。他初学石涛入手,继而追董其昌、慕沈周,一度痴迷于倪云林。那时,他北京画院的同学直言他的绘画形式太囿古,很难吸引大展评委的眼光。静芳婉谢了大家的好意……
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后,开放式的教学和对传统技法训练的严格要求,静芳更是如鱼得水,坚定了自己的追求方向,继而对历代优秀绘画作品进行梳理、比较和学习,研习的重点转入研究宋元绘画的传承上。静芳常说:“找到宋元绘画之间的支点,就离成功不远了。”这段时期的学习,静芳对传统绘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古人绘画形式的表象,而是对古人心路历程,审美的核心标准深入地钻研。前些日子我和他闲谈国画界的“黄宾虹热”,静芳坦言:“学习黄宾虹的艺术审美追求‘苍润古朴,浑厚华滋’,学习他的技法‘五笔七墨’(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淡、泼、破、渍、焦、宿)。”
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必然的。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艺术也是有益的。但是,这些都不应该以弱化或劣化中国画本体精神和文化品格为代价。静芳还很年轻,尽管他的作品有一些尚未脱尽古人藩篱,个人面貌尚不十分突出,但其作品已经透露出对中国画精髓的理解和传承。大道如斯,一派正脉……只要他不懈进取、通过专业和学养的渐修加上生活的顿悟,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把我们从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带入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桃花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