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30 00:00
Venue: Museum Tinguely, Basel
Exhibition Title: Haroon Mirza/hrm199 Ltd.
Date: June 10 - September 6
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个展“Haroon Mirza/hrm199 Ltd.”日前在巴塞尔丁格利博物馆开幕。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的大型空间装置作品通常会包括声音、灯光、影像以及随机发现的物品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他以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挑战了视觉、听觉与空间定位感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将之前的作品与一些特别为这场展览和场馆空间创作的作品一同展出,丁格利博物馆广泛地呈现了这位艺术家的作品。
这场展览关注了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的艺术实践的合作性质。展览的名字“hrm199 Ltd.”同时也是艺术家工作室的名字,它暗示了其创作方式的本质。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与许多贡献者共同进行的过程。它包含了在工作室里的同事、博物馆方面的建筑师或是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艺术家——在这一次展览中,这里的“其他艺术家”就包括了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夏纳·霍维兹(Channa Horwitz)以及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他们要么“贡献”出了自己的作品,要么参与到了鼓励了艺术创新的创造性对话中。
通过挪用的艺术手法、对现成物品及非现成物品的使用以及对自治体系的合并,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对创作艺术的环境提出了疑问,并且有趣地解构了创作者与艺术家的角色。这场展览关注的也正是这个方面,因而它符合该博物馆
的展览方案:对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的创新艺术实践的核心理念及其与现状的关联进行
探索。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就在与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的合作作品(“La Vitesse Totale”)以及展览“Dylaby”、“Hon”等等中研究过艺术创作的协作性及其反制度化的形式。
在经过解构的创作者身份的环境下,艺术家的个人展览究竟有多内在于群展?这场展览通过呈现艺术合作的广泛变化来关注了这个问题。在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发展了各种合作实践的创作中,我们可以从作品“ An_Infinato”(2009)中找到一个关键的例子:这件作品将Guy Sherwin的电影“Cycles #1(1972/1977)”与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的影像作品“Memory Bucket ”(2003)中的镜头结合到了一起。通过对照,由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与Richard Sides联合策划的装置作品“Sound Spill(Second Edition)”既保留了用到的三部电影与影像作品的完整性,同时又形成了新的关联。在另一件作品里,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又使用了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凹透镜来探索其声音品质。在技术得到升级的大理石雕塑“Standing Stones”中也能发现这种协作性质,它是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与来自意大利的石匠Mattia Bosco共同完成的。
来源:艺术眼新闻展览 作者:陈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