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事物的发明与历史再创造:与迪迪-于贝尔曼对话”后记

2015-07-01 00:00

  对话现场,左起:纪录片导演赵亮、艺术史学者李军、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哲学家赵汀阳、学者欧阳潇

  文:潘赫

  “新事物的发明与历史再创造:与迪迪-于贝尔曼对话”是一次跨学科与跨文化对话的尝试。在法国艺术史家、哲学家、策展人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作为北京OCAT研究中心的年度学者和策展人来华讲座期间,《艺术界》、OCAT研究中心和法国文化中心于6月26日联合主办了此次对话。受邀与他对话的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李军、纪录片导演赵亮,由欧阳潇主持。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是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结构主义与现象学的双重传统的继承者。他质疑实证艺术史削足适履的图像认知方式,提出回到德语“文化学”(Kulturwissenschaft)传统尤其是瓦尔堡的“无名之学”“感性的思考”。他结合精神分析与蒙太奇的方法,建立了具有时空开放性的图像理论。与他对谈嘉宾中,赵汀阳的研究领域是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李军为译介法国的艺术史著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赵亮的纪录片为迪迪-于贝尔曼所熟知。由于迪迪-于贝尔曼与其他嘉宾的关注点都有交集,这次对话中几次出现精彩的思想片段。

  “新事物的发明与历史再创造”是关于时间的主题。在对谈中,迪迪-于贝尔曼首先解释了时间的复数概念,他以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中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绘画《阴影中的圣母》(La Madonne desombres)仿大理石的部分为例,说明波洛克“滴画”的时间与不同神学思想的时间如何汇集在这幅画之中。李军认为这幅画的仿大理石在15世纪很常见,因此这是绘画内部而非思想层面的问题。这两位艺术史学者的观点分歧在于不同的理论预设,他们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也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无法判定谁更有道理。迪迪-于贝尔曼选择的是更自由的方法论,也许更有助于生产新知。在谈到时间问题时赵汀阳区分了主体性时间与存在论时间,赵亮提出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真实性问题。当赵汀阳提出“活的传统”的问题时,迪迪-于贝尔曼的回答是应该通过质询并重新发明传统,而非作为保守者继承传统。

  席间《艺术界》出版人曹丹与迪迪-于贝尔曼讨论《艺术界》杂志,并为此合作签名留念

  全场的思想高光时刻出现在迪迪-于贝尔曼回复李军提出一张与华托绘画构图相似的集中营照片的美学问题时。迪迪-于贝尔曼认为将照片与某个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将照片的美学与伦理问题联系到一起,是观者而非拍摄者的事情。对于拍摄者而言,伦理和美学选择并非同时发生,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他持有何种道德立场,而非通过照片中透露的美学视角对其进行道德评判。迪迪-于贝尔曼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令人惊叹。将伦理和美学的问题分开并各归其位,就不会再以美学视角遮蔽真正的伦理问题,也不必再以道德之名进行美的自我审查。这种理解图像的方式,与流行的方式截然不同,它不来自某种图像理论,而来自真正的哲学智慧。

来源:艺术界LEAP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