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纪实|三十年大运河的记忆

2015-07-01 00:00

纪实|三十年大运河的记忆 人民摄影 人民摄影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水乡时尚婚礼



迎亲船队



船娘



运河之子



水乡恋情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观西洋镜



快乐的小巷



河埠头



繁忙的古运河

三十年前的1986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我拿出工作四年的积蓄,花了850元买了一架企诺CM-5单反相机,开始学习摄影。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进入摄影创作之路。每逢周末会背着相机去周边拍摄,每年也会出去采风,回到家开始冲洗胶卷,放照片,参加摄影比赛。几年努力下来,也小有成绩。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拍摄塘栖、拍摄运河始于偶然,老婆家住在塘栖,每个周末要去,这给我记录塘栖这座古镇提供了机会。一有时间我会拿着相机去运河边走走,相机里装的黑白胶卷,见到一些有趣的画面,就随手拍几张。那时基本上是无意识的,拍得很零碎。拍完,将冲好胶卷除有新闻价值就选择几张放大,其余就装袋放起来。那个时候资讯不发达,全凭看一些摄影杂志各报纸获得一些摄影知识。从而对摄影创作在理念上就存在误区,认为创作必须去老少边穷地区。认为身边的照片获不了奖。每年会抽年假专门去安徽皖南拍片,确实也出了一些在全国获奖的照片。从而对身边拍的一些片子不是那么重视,拍完了大部分压在箱底,从没拿出来公开发表过。这些年拍摄了几千张底片和数码稿,记录了塘栖这座古镇的变化。

  去年,偶然在快拍网上看到为支持配合运河申遗,举办运河摄影奖活动,我的一组90年代水乡婚礼的照片有三张片子入选去年的市民摄影节,这增强了对这个系列照片的信心。慢慢的我将1988年到2000年拍摄的几千张黑白底片整理出来,才真正在理解一个摄影人要拍自己身边的、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的含义。

  运河,三十年的拍摄、三十年的陪伴、三十年的记忆,成就了一生的运河情节。在从事业余摄影的三十年中,有成功喜悦,有瓶颈的困惑,有失败的遗憾。但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精神的财富。今后的我将会继续以运河为记录对象,拍摄将会是运河流域的一个小镇、一座城市,用相机去记录生活在这条母亲河以及两岸的人文、风光和变化,用心去体验这条流淌了上千年的母亲河哺育的人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许强,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余杭区摄影家协会理事。1986年开始摄影创作,拍摄人文与纪实摄影为主。有60多幅作品在国际影展中入选获奖。

专家点评

那些像黄酒一样的富矿

花花

  

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我猛地想起了父母年轻时的事。80年代初,父亲在杭州贩鱼,经常要坐船去周边收鱼。在湖州德清,父亲认识了我母亲。母亲的家,离塘栖不远,她后来经常告诉我,塘栖有多么繁华。从父母的口中,我记住了一些事情,比如父母结婚时骑着自行车去买喜糖,回来路上车掉水塘里了,糖都化了;比如一到夏初,塘栖的枇杷有多好吃。

  真的要感谢这些照片,那些我想象中的记忆,重新有了画面,重新有了气味。我在绍兴长大,这种感觉,就好像绍兴的黄酒一样,在封埋于地下几十年后,重新开启。事实上,许强的这批照片,也已经封存了近30年。去年,为了鼓励并资助摄影师的运河影像创作,杭州拱墅区宣传部和快拍快拍网发起“运河摄影奖”。许强看到后,开始了漫长的“挖箱底”之路。他从1988年到2000年期间拍摄的数千张黑白底片中慢慢整理。“运河摄影奖”最终评选时,他的这组照片,打动了所有评委。所有的优秀参赛作品,还是敌不过这一组时间的沉淀。

  影像是记忆的承载,可是,像许强这样从80年代开始坚持独立影像记录的,并不多见。除了私人照片外,我们能看到的老照片,多为主流宣传机构或者国外摄影师所拍。那些个年代的主流宣传照片,多为摆拍,少有生活味道;国外摄影师来华的照片,虽然优秀,但毕竟是外人的视角。那时,许强在拍自己所在的生活,我惊叹于他已经意识到用极为统一的镜头语言,大多都用大约28毫米至35毫米焦段在拍摄,我认为这是最接近人眼习惯的视角。直接,准确,拍自己熟悉的生活,不用炫弄技巧,也无需拐弯抹角。

  我相信摄影也符合二次创作的规律,老照片更是这样。在当时平淡的照片,时过境迁,却可以充满了力量感。许强在数千张底片的整理过程中,其实开始了新的摄影旅程。对摄影师来说,这是再创作,因为语境和视点都已经变化;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再创作,因为这不仅仅是老照片,也会变成自己经验和情感的寄托。

  那些像黄酒一样的照片,一定是未来的摄影的富矿区。比如法国人苏文的“北京银矿”项目,他在北京收集了海量的废弃底片,扫描整理,建立图片库,称之为“银矿”,实在贴切。基于这样的图片库,苏文可以经常推出他的“摄影作品”,比如最近推出的画册《双喜》,那些中国喜宴上关于香烟的影像。其实,任何一张照片,都是老照片,照片一诞生,就已经是过去时了,但照片的生命远没有结束,很多可能性,都值得去探索。

  很多人说,这是个影像大爆炸的年代,联想到“银矿”这个比喻,现在真的是一个矿产大量生成的年代。试想一下,拍出一张好照片是不是已经越来越简单了?因为影像器材越来越便捷了,越来越智能了。但“影像开矿”似乎才刚刚有苗头,关于影像资源以及背后的数据以及信息,想象空间实在太大。说到这里,看上去好像扯远了,但许强这组照片带来的成功,足够提醒我们,摄影不会止步于照片出来的那个时刻,影像的生命形态,是值得每个摄影人思考的命题。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人民摄影

来源:人民摄影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