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徐恒,1964年出生于贵阳,字思子,1979年开始学习传统中国画,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1990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2002年10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发展方向博士课程班。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多家重要学术报刊。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大展,被中国美术馆等各级艺术机构收藏,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5部。现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水》立轴45*95
中国山水画是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像山水画那样给人以更多的情感。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徐恒一直驻守着山水画家以书入画、诗境灵魂的中国画气韵,他认为中国画是以可见的物象使得不可见的气、象、韵显得更加真实、突出。
徐恒的山水画给人的印象是山脉苍茫、山溪深远,笔墨严谨扎实。贵州的山水滋育陶冶了这位“山里人”的情怀,乌蒙山脉的深沉和厚重影响并形成他那不事张扬的性格和血脉内心深处的坚韧,这使他作画总把激情藏于心底,把贵州山河蕴于胸中,厚积而薄发。
徐恒一直在追寻中国传统艺术中追求的“高”“古”,“高”是从空间层面上来说的,而“古”则是冲破时间的限制,因此中国画是无时效性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更而改变它的气质,它具备永恒性,它高于现实,有一种抹去时空的典型性,这才是艺术精神所在。高古在苍涩与水墨的氤氲中不经意间浑然而出,山与树的结合,墨与线的结合,此处的山已不是有区域界定的山川,而是胸中之山,意象之山。
“绘画艺术如果失去了精神品格的追求,脱离了产生它的母体文化,也就容易失去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徐恒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画家,首先应该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立场有坚定的认识,弘扬民族文化是其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画的发展道路绝不是向欧美靠拢,以求得西方策展人的普遍认同。相反,中国画要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就必须坚持独特的民族性,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民族精神。
《雨洗山林静》镜片 68*136
2009年9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的“以心接物——从生活中来”8位中国画画家联展中,徐恒作为其一有15幅作品参展。这次展览被媒体和美术界评价为近年来北京的展览中学术成分非常高的展览,展览之后的理论研讨会上,理论界权威对徐恒的画给予肯定。
在艺术世界里,整齐划一是种悲剧,因此徐恒一直试图在他的画里凸显“贵州气派”。
目前,他正在筹备定于2016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个人画展“水墨贵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