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素描和素描教学的一种见解

  本文试从艺术与心理活动交叉的角度,研究素描和素描教学的观念与实践,提出另一个切入的角度和途径,以期从人的内在开发和发展素描的艺术能力,使素描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成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观念

  为了进一步推进造型艺术的发展,必须以理性精神探寻素描的出新与拓展。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论及素描时指出:“真实地再现只是一个人可以选择的许多追求目标之一。”(注1)言下之意是素描应该有“许多追求目标”可供选择。基于对素描遗产的研究,对所能掌握的资讯与自己所受的素描教育及自己从事素描教学的比较,历数年反复地质疑和判断,粗略形成对素描的理性认识:素描是以单纯的工具、媒介和视觉语言直接表达从三维自然空间向二维艺术空间的艺术转换。这一界定具体表述为三个方面:

  一、素描及教学的目标是开发和发展人对客观空间存在方式的艺术视觉方式、训练并提高与视觉方式相“匹配”的艺术空间的表达能力。由于这能确立艺术空间观念、发展主观艺术反映方式、在探索中使真实而有创造意义的艺术语言应运而生;因此,素描能孕育出成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这是素描及教学的目的论和基础论。

  二、素描创造“活像”,发现并建构艺术关系。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给素描带来生命。因此,素描能培养出艺术态度和艺术能力。从教学的起点上就开始以艺术感受为切入点,使感受与严谨相互渗透并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这是素描及教学的艺术论。

  三、艺术观念决定着素描观念;多样的素描观念决定着语言媒介和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反之,语言和材料媒介的试探会萌生素描的艺术视觉和观念;而就全局而言,语言和工具材料的单一,说明素描观念的单一和感受力的贫乏。这是索描和教学的技巧论。

理性阐析

  本段将阐析四个问题:视觉的空间存在方式、艺术视觉方式、“活像”及素描的基础性。

  大千世界的无限空间中的物质,都以空间和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就视觉可感知的范围,物体的视觉空间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体积与组合成体积的结构关系,物质在空间中的前后、左右、上下、凹凸、距离、实空间(物体空间)与虚空间(物体周围的空间)的互动关系;相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位移运动与内在运动;力的方向与构成;运动的节奏与静态的节律;面的方向、起伏、转折、延续、张力;物体的存在状貌(质感、量感、触感、色泽等);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关系、细节特征;物体与光照的关系;生命的活力等等。这些存在状态均是素描描绘的对象、内容和角度,但素描往往更多的是若干存在方式在知觉中合成,或在知觉中隔离而被单独地提出,由于存在方式的无限偶然性,主体反映系统对存在方式的选择、角度、意味、分寸等等的把握千差万别;因此,客观存在方式无论于客观存在或在主观反映中,均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素描必得研究空间存在方式,但只能透过艺术视觉方式将空间存在转换为视觉艺术信息而成为素描图象。

  艺术视觉方式即艺术地观察空间存在方式的活动方式。首先体现在视觉选择某一或某些存在方式作为观察的大角度,根据视觉感受和主观意愿或定势,再在这大角度的观察中去探寻其中能引发自己兴趣的艺术关系,发现艺术魅力;从而最终选定了自己的特殊知觉角度,这就是视觉选择。选择和兴奋关注使知觉目标从繁冗平淡的惯常状态中突现出来而成为素描的主题。其次,依照知觉的逻辑,发现、探索、感受的关系信息必然要转换成画面的素描语言。这一由三维知觉信息向二维艺术信息的转换称为视觉空间转换,它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十分个性化的艺术视觉活动,往往是美感、艺术直觉、视觉关系调整和视觉艺术强化同时发生的。它必须实现两个转换:1、把三维真实空间转变为二维艺术空间,转换后的形态可以是三维幻象的(圆雕式),也可以是压缩的三维幻象(浮雕式),或二维图象(平面式)或多维图形的组构(自由式);2、在意象中或在作画中使物的信息转换成素描艺术语言,对艺术关系魅力的感受是转换中的核心。对于艺术视觉方式还须明确三个问题:1、由于个人内在的诸多的差异性,因此视觉在选择、感受,强化、转换、审美直觉等内在活动方式的组合上会有无限的可能,由此形成的艺术视觉方式是极为多样的。2、艺术感受是艺术视觉的起点。3、具有审美意义的视觉方式在长期实践历程中,可望产生个人特殊实践经验的精髓。

  “活像”之提出,一是从素描的本质需要和美学原则出发;二是有感于我们的“死像”——被修饰得准确周全却无活力、无感受的“准像”的盛行。我们的大多数优秀素描作品让作品凭以构成的痕迹显露着,而不被事后修改而加上的层次所掩盖。因而它们保持着素描艺术的魅力。正是画面上流露着冲动的痕迹、笔触、黑白,传达出一次次捕捉各种关系、表现生命搏动和光线跃动的努力,他们把直接的活力置于首位,也给形象留下应有的虚空和“活眼”,达到与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异曲同工之妙境,“活像”遂可得矣!

  对素描的基础性应有两个定位,即:1、素描是造型艺术的艺术基础(不是造型艺术的技能基础);2、基础性还定位在观察的艺术——艺术视觉方式——是造型艺术的第一基础(而不定位在塑造能力)。前者是观念定位,使素描确立在艺术的范畴内,使人们自觉贴近艺术的规律;后者是专业性定位,使人们充分自觉到艺术创造开始于素描的艺术视觉方式,这是素描基础性的核心内涵。当我们从素描中发展出观察活动的独特选择角度、艺术感受力、对意味的艺术感觉、独到的视觉发现、对艺术关系的敏感及逐步确立的归纳、分解、转换、强化等等视觉艺术处理能力时,这一视觉方式将会顺畅地转化为同一个人的绘画或雕塑的视觉方式的基本模式。因此可以认为素描的基础性主要体现为确立专业性艺术视觉方式的基础;当然其艺术表达方式也随之成为专业性艺术表达的基础。基于这一转变的畅达一致,素描才成其为艺术的基础。美国的伯纳德·奇特指出:“从想象或物质中来的形式,(我们称它为‘生命形式’……)被艺术家的视觉和技巧转而创造出某种新东西——一种形式生命。这从生命形式到形式生命循环开始于素描。”(注2)这是关于素描基础性的十分准确的归纳。

  素描中的艺术态度、艺术视觉、艺术反映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内在深层的活动;审美观照、提升、超越均不发生在客体范畴,而发生在主体的内在状态对空间存在所作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反应。就因为这两点,才使素描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成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实践框架

  我反复自问:是否必定得经由惯常的无感受的写实训练,然后才能走向探索?或是从起点上就开始以艺术视觉方式的感受性为切入点?我更倾向于应在大师发现素描艺术理论及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我们有创意的艺术实践,将大师发现的规律和方式在起点上加以运用,去发展自己的艺术视觉方式。基于这一理性选择,设计了一个实践的框架,它由四种训练组成:一、表达的语言化训练;二、视知觉的分解训练;三、特殊性与基础性训练;四、综合的艺术表达训练。

  一、表达的语言化训练:

  这是把感受、情绪、情感转化为各种浓淡笔迹表现出来,除了笔迹之外,没有具体的物象。可以命题为:轻盈、凝重、柔和、坚利;方、圆、远、近,动、静、升、降、冷、暖、光滑、粗糙、凹、凸、进、出、扩张、聚敛;宁静、激越、紧张、松缓、愉悦、挣扎、狂欢……,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工具直接地用痕迹转达出来。其效果是让学生在未被物象局限之前,先获得将主体体验变为表达的语言转化意识和能力,达到使艺术知觉意识和艺术语言意识先入为主。然后设计一些单一的有状态特征的东西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用各种笔迹或手段画出来,十个学生就可能有十个“哈姆雷特”。这种训练既让学生去掌握对象的特征,也顺从知觉的主观特征。这一“先入为主”能发展初学者的感受力,促进他们懂得艺术的含意,领会素描语言和表达力,当他们进入写生的时候,其状态必然优于未经此训练的学生。感受使学生在写生中产生主动性。

  二、视知觉的分解训练:

  尽管知觉是感觉的上升和综合,但知觉并非是全方位的。由于知觉目的的选定,它仍然可以是对物体某些(或单一)存在状态的感知,它可以因为意志而关闭一些与目的无关的传递信道,而使某一信道处于兴奋状态。所以视觉是可以分解的,分解的训练是可行的。根据素描的表达对象和要素,归纳为五种训练与“一个结合”。五种训练是(一)对生命力知觉的表达;(二)对空间状态知觉的表达;(三)对结构状态知觉的表达;(四)对性状知觉的表达;(五)对光、色、空气知觉的表达。在5种训练中始终贯穿着“一个结合”:把对物体存在状态知觉的表达与探索素描语言相结合,同时要特别考究知觉关系的完整性。

  (一)对生命力知觉的表达:我们知觉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生命力。

  1、动势知觉表达:以骨架式语言表达运动的主趋势和力的分布与平衡。

  2、动感知觉表达:以简约的语言表达出动感。

  3、律动知觉表达:寻找并知觉联系着物体之间或物体各部分的主线,或物体轮廓线,或物体间的线性的长短、曲直、急弛、走向等的动觉线状,以相应的线进行表达。当然,有时律动也会以面或体的形态体现着。

  4、张弛知觉表达:体验着内在生命活力的张力与松弛,以线性的语言加以表达。

  (二)对空间状态知觉的表达:这是达到切实地确立对空间的知觉并以简单的手段实现由三维实体向二维素描空间的转换。

  1、轮廓空间触觉转换:眼睛始终不看画面,视线犹如手“触摸”轮廓线的空间起伏和前后,由手控制笔尖,连绵不断,仿佛在空间中“触摸”(运笔),勾画出一个有空间和起伏感觉,可能不太准确的轮廓。国外称之为“盲画轮廓线”。它的效应不在画面的效果,而在视觉及表达两者与触觉的联觉的心理机制,养成视觉的空间体验,一改空间意识的淡漠。

  2、起伏的空间触觉转换:这就是“盲画起伏”,犹如在平面上做雕塑,可获得与“ 1 ”相同的“盲画效应”。

  3、横、纵剖面知觉表达:就是表达横与纵断面的外围连贯线,意在知觉看不见的另一面与看得见的这一面的空间整合。确立完整的空间体状意识。

  4、空间位置的知觉表达:选择物体不同空间中的一些位置,以轻重、大小的点来标示知觉中的空间关系,再辅以少许虚弱的连线。

  5、负空间知觉的平面性表达:倒置对虚实空间的知觉关注,知觉“地”的二维形状,强化形的平面构成意识。

  6、实体从空间里突现的知觉表达:不以客观的明暗为依据,而以最近的最亮的依次向远处推进而渐暗,背景最暗,来表达实体在空间中的推入并与空间融合。

  7、组合物复合空间知觉表达:采用实体与实体、实体与“虚体”(镜中映像)、实体与框架、拉近与推远等组合。强制学生不得不以空间知觉去判断。

  (三)对结构状态知觉的表达:结构是除了形式和空间之外的素描的另一个核心,确立对结构的知觉是在二维平面进行造型的必备前提。

  1、体积结构知觉表达:以有机体积或几何体积语言,用绘画的手法,概括出基本体块,并强调体块的贯通与榫接。

  2、断面的方向性知觉表达:断面的方向性是体块在空间中的走向所决定的,所以能在二维平面上转译出体块三维走向。在每段改变大的走向的体积标示出正确的断面方向。

  3、团块连续的知觉表达:以复线圆圈圈和曲线表达对空间体块及物体表面块块团团的延绵状态。

  4、转折形态的知觉表达:转折是体积的重要特征,转折犹如环绕于物体表面的无形的“箍”,能强化表面的强劲饱满。以圆(钝转)和方(锐转)两种语言标示出。

  (四)对性状知觉的表达:物体也以其质感、量感、表面质理、岁月痕迹等存在着。它们也是意识知觉的对象,用一种有特色的语言强烈地表现出来。

  (五)对光、色、空气知觉的表达:光、色、空气历来是艺术的对象。三者往往互为知觉的条件同时呈现着;但作为艺术知觉,也是可以隔离,知觉的专注可能出现特异的直觉:光的散漫或“溶解”、炫耀与颤动、梯次与分布;色的美感或量感、层次与节奏,分布与构成;色与光的完美结合;空气的环绕与弥漫等等。

  以上这些各不一样的分解训练的意义,在于能启示素描的新角度,引出新感觉和新语言。从而跳出惯性的观察,为多样化提供直觉的真实基础。

  三、特殊性与基础性训练:为了使知觉结构的基础更扎实和稳固,还需要特殊性和基础性训练。

  (一)特殊训练包括与作品(大师或本人的作品)紧密结合的解剖“填充”、小型雕塑或盲塑、临摹大师作品与演化相结合、记忆画等。这里特别要强调对各种素描媒介(工具、材料)的试验。选用的媒介,其局限性与特殊效果,会影响观察、开拓思路、增加选择的余地。素描须臾离不开材料的造型功能。

  (二)基础训练是指写实训练,包括逼真性刻画与全因素素描。但在经过语言反应性训练和知觉分解训练之后的全因素,必然与历来的全因素有所不同,但扎实的写实素描仍然是必要的。

  四、综合的艺术表达训练:包括系列性训练和创意性训练。

  (一)系列性训练是学生自主设计由几个相关的训练组成一个小系统,如可由分解到综合、到意图体现,或由具象到表现甚至抽象化,由局部到艺术整体等等。

  (二)创意性是有明确的观念与感受,确立一个旨意,形成一个意象,专一又鲜明地表达尽至,力求实现艺术的统一性、完整性、深邃性。鼓励深思熟虑,也激励知觉酣畅。

  以上四种训练构成按序的系统,但前三种训练顺序是相对的,可以互相穿插或循环重复,但应以“短平快”为主。而且完全必须从实际出发,设计出更多的训练。这个设计的特点是:始于感受,致力于艺术视觉方式,归结于艺术创造力。

  素描能够阻止或推进本应得到发展的艺术能力,每个清醒的教师从一开始就会指导学生毫不犹豫地走向通往艺术的门径——致力于保持素描的本质价值。

  注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P·401

  注2:(美)伯纳德·奇特:《素描艺术》·意强、效营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P·164

刊登于《美术》1996年第9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