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写意中国的文化觉醒与价值取向

  一个想法,时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因关涉传统精髄玄意与时代新潮观念之间的语素之隔,又恐有“颠覆既往”之嫌,也太简单、太绝对、太偏执,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始终没能写出,可不写又觉得对不住我的心。索性由一个直觉写起吧。

  不知是何年月,北京那个“中央工艺美院”没了声息,后来听说是归了“清华”,美院还是美院,只是名头换了,“工艺”删了。我在想,这个策划者怪有脑子,大概是避宫廷院体手艺之嫌吧。无疑,这是学人中国写意精神的文化觉醒。可是,每当我翻阅《中国传世名画》时,总有一个直觉:其中所谓传统一路,大部份精致秀媚、大同小异的写实景象,不都类似于宫廷院体的范式吗?就连古老的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不都明显具有工艺美术的属性吗?然而,史上深谙写意精神道创玄意的文人高士们,给后世留下的气象浑穆、魅力四射的神来之笔却凤毛麟角。其实,我们把话说回来,这倒也符合艺术的“阳春白雪”定律。以意得道的神笔画家能多吗?精能穷极以艺入道又谈何容易,偌大个中国,多少年多少代才成就了一个用“五笔七墨”的技艺去追求“意境”的黄宾虹,因而也就应了“大家不世出”的说法。

  传统中国画,是由早期的民间徒手画逐渐演变到后期的文人写意,由形象造型到抽象意味一路进展过来的。打元明清以降,虽不乏探究笔墨意境的画坛前贤,他们大都殚精竭虑,穷毕生心力,功成名就而跻身名家谱系。若是平心而论,以拙目所见,千百年间真正能以性灵作画,以书法线质写心,水墨淋漓,气韵生动,感染人、打动人甚或征服人的“宝物”,除雄奇伟岸的范宽与逸笔草草的倪瓒另当别论外,首当其冲要属梁楷的“泼墨仙人”、徐渭那幅“墨葡萄”与朱耷的“河上花”了,他们笔下的写意性与水墨味,让人叹为观止又常读常新,堪为真经典。

  我们深知,凡历代名家包括佚名国手的得意之作,饱经天灾人祸的洗礼,幸存于世者实属不易。至于近代水墨,“大师”世出成群,总叫人有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不妨艺术面前开诚布公,一吐为快:

  徐悲鸿:先生碑帖兼融,颇具大家风范,其画洋为中用,风格平易。登高而呼,推行现实主义素描,提振中国画教学,导向有误,得不偿失,累坏了多少学院中人;

  林凤眠:先生倡导融西汇中,践行东西方高端艺术相糅与共享,并善于用艺术精神启迪后学,桃李天下。其画乐女风景,看似不中不西,内中实有养眼处;

  黄宾虹:先生心仪古拙,着述颇丰,墨积峰谷,浑朴厚重,笔笔含法,皴染赋形,不似之似,小异大同,近看乱头粗服,远观绵邈幽深;

  齐白石:先生红花墨叶,美在民间,眼高手到,悦人无数,点画沉稳稚拙,诗性笔性隽逸,似与不似之间正佳,谁人螳蝗添足;

  傅抱石:先生散笔放逸,风骚独领,风雨泉瀑,浑然苍雄,湘妃高士,古意盈盈,感受鲜活,新酒旧瓶,天妒英才,反叛未竞;

  潘天寿:先生倡导国艺,砥柱中流,山水花乌混搭,工写兼备,巨石细卉,写少绘多,乍看雄强博大,惜乎小题大作;

  陆俨少:先生云山雾水,抵管绵柔,丛岩叠嶂,华彩风流,原本天功甚厚,奈何画符陈辅;

  李可染:先生博采中外,转宜多师,水墨阴化,风景写生,毛笔素描,明暗光影,打进打出,改制转型;

  陈子庄:巴山蜀水,天府乐土,先生小纸大写,椽笔风度,艺贵天胆,不让齐吴……不一而足。

  每议及此,什么真宰上诉、元气淋漓、以心委物、以美应美、入木三分、一气呵成、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迁想妙得、天人神遇、莫名其妙、似是而非、一超直入、登峰造极、骑驴觅驴、气韵生动等书画词语就会下意识映入脑际,我总习惯琢磨着它们的内涵与作品对号入座,以写意精神的立场观照先贤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加剧,国人那份来自审美心灵深处的天籁回音愈发杳微,似乎已经丢失了传统文化血脉与精神骨骼的价值取向,连“东方意象”都不知为何物,连“性灵”都难得一见了。中国人一贯认为性灵是我们的根蒂,性灵是我们的家,性灵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性灵写意,感官写实,这是东西方绘画的主要分野。我总在想,中国画如果回避创意文思和力透纸背的弹性用笔与水墨氤氲的微妙幻化,再精致的描摹气韵也生动不起来。在审慎的回望中,历史上那些海外淘汰回流以及近年来那些被市埸热捧至巅峰的书画,其实,这些貌似高雅之作并未彰显出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徒令真赏者与有识之士尴尬无语。究其原委,约略如下种种:

  1、由于历史的某种偶然,附庸风雅者群人云亦云,业内人士缺乏独立的审美思考;

  2、不明艺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与学养修悟密不可分,所谓写意精神实为“淋漓豁胸臆”的人格魅力;

  3、未曾经受大的挫折与磨难,缺乏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体验;

  4、学有所成且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身边或缺高人,气差一口;

  5、将为人与为艺混为一谈,谦逊有余而胆气不足;

  6、将“对景写生”等同于“师造化”,把“写生”当作创新的不二法门;

  7、引鉴西画素描法则与国画合成,眼见唯实,了无玄意;

  8、刻意追求画面构成,影响了情绪的直接表露;

  9、一味追求笔墨技巧的娴熟,勿视了生生之气的意义,丢失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10、本末倒置,急于炫技图新,拔苗助长甚或装神弄鬼、走火入魔,有意无意地放逐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11、心灵手拙,奋斗终生而力不从心;

  12、偏面理解“笔墨当随时代”,抱固时政功利思维,一但被架上显位,前功渐失,俗病难医……

  吾本草根不名不家人,何以蒙生此念?有道是:爱你情真,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当代画坛,随着快餐文化的蔓延成风,高端艺术渐次缺席,纯粹写意画在主流台面的空间,被那愈演愈烈的“精工细作”挤压殆尽,作为补缺少得可怜的写意品也着实差强人意。“有高岭,缺高峰”的局面,让有良知的艺术家痛心不已。然而,学术界关于“写生山水”与“写意山水”孰是孰非尚见仁见智,随波逐流者众,惟我独醒者寡。

  我们这个时代,不仅需要真正能够回归传统深处的教育家,更需要承前启后、胆敢独造的划时代开拓者。当代之所以缺少大艺术家真艺术家,与写意中国尤其是写意山水的式微不无干系,山水是中国式的大美,仁厚是她的庄严妙相,山水本来是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宿敌,可是,在国门洞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岁月里,我们的画家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不惜丢掉神圣的山水画魂,甘愿充当政治的摆设和市场的附庸。当他们一门心思在追逐虚名浮利时,在他们身后,艺术之神悄悄关闭了大门。在文化生态与世态加速变化的当下,我们理应为写意中国招魂!为东方意象颂歌!拙心悉知人微言轻,遂拈一微语,旨在沟通古贤,思接千载文心,与同道切磋,启吾心智:

  古贤云:“当今山水家竟相形貌彩章,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一望即了。然不了者其诀在意味深长,精神完固”;高士云:“点墨落纸,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行者云:“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者方知”;笔者云:“闲暇无事,想入非非,虽胸无成竹,但凭意气风骨,心中倘然,手下造意,不沾滞于外物,不拘泥于定法,无所谓笔,无所谓墨,随姿生发,一气呵就,冈计得失,图个心手双畅而已,乍引得诗词家神飞扬,思浩荡,颂吉语:登高望远,凭虚御空,承天接地,以神法道,物我通达,精神感应。洛下一介老民,如沐春风,童心犹在,心向往之……”

2016.2.2 十三太岁富翁 于枕洛斋

作者:倪水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