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临池管见——书画当观韵

  “韵”,本义指和谐的声音,即指乐曲的声调、旋律、节奏、配器和声之优美和谐,即所谓的“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韵”在诗词曲赋中,指句子平仄和律,韵脚谐押,吟诵起来跌宕起伏,铿锵有节、朗朗上口。故而“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范温《潜溪诗眼》);而苏东坡《石钟山记》中之“余韵徐歇”等句中的“韵”字也是这个意思。

  “韵”义延用于人,又有种种含义。在《晋书》中,远韵指风度;体韵指体魄;道韵指修养;玄韵指学识。《宋书》以高韵指高雅、风雅;神韵指神采风度……总之,人若得韵,自然要超出一般,或雅或美,皆俱魅力而动人怡人。

  由于韵的思想如同它本身的含义一样,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所以人们求韵之事,也是由来已久。早在六朝时,文人士大夫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力图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追求思想的超逸洒脱,使自己的节操气概显示出以超然于世、清远潇洒、冲淡平和为特征的风度韵致。这些特征表现在品评人物或艺术上,就是其后来所谓的风韵或神韵。这里的“韵”除保留原有的音乐节律之美外,更有含蓄、蕴藉、耐品赏之意。它表现的美,已不只在于其形质有生动之意味,更包含着难以言明的人的精神对象化的空灵、虚和等审美效果。

  由六朝至宋代,韵一直作为创作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渐渐地被推上美学的极致。人们论诗,常立足于诗的命题、用字的是非工拙,将所能感受到的微妙的意味和韵致当作鉴赏的焦点。像唐司图空的“咸酸之外”的美味,宋人严羽“诗禅一味”的“水月镜花”之妙境等,常被人用于比喻诗的弦外之音、意外之旨。同样,人们也会发现,在仅有黑白二色的书法世界里,以特有的书写材料,特有的书写方式赋于汉字的不是而似、似而不是的有生命意味的形式,尤能体现出虚和、空灵之意境和言不尽意之余味,耐人品尝之特点来。

  在书法美学发展史上,用韵来赞美书法,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但基本上涵盖于生动自然、格调高雅、蕴含丰富、不为法拘、回味无穷等意境在内。

  “书之韵,二王独尊”,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六朝书家,将当时名流雅士的那种“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的精神风貌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以“有意”、“大有意”作为对书法的追求,他们的书作中和雅之态、风流蕴藉之气表现最为突出。而所谓的魏晋风韵,不至是体现于其艺术形式之美,更在于其创作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和人格魅力。

  “宋书‘尚意’,盖尚意之美,美在神韵”。大文豪苏东坡认为,平淡、枯淡、疏淡,比富于感官刺激与满足的绚烂、浓丽、丰艳有更高的审美境界。同诗歌的天成、自得、超然绝尘的风格一样,书韵之妙更应在于笔画以外的萧散简远。他评书称“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他赞叹“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黄山谷言:“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以韵观之,当得仿佛。”“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然而事实上,以韵为标准,鉴赏书法的山谷先生所言之韵,与其他宋人所谓的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韵、生动之谓韵等“韵”的含义一样,都代表着潜藏于艺术家心中的高尚精神,显示着人的真我本性。

  “有余意之谓韵”,宋人范温讲求诗的余味、书法的余味的观点,不仅概括了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美学思想,而且成为同时代书画美学重要的范畴。

  有史以来,高韵、神韵、平淡、清远、萧散等这些独立于语意之外的代表着艺术审美特征的描述语,因其表达着基本生命的节奏,而一直受到艺术家、理论家的重视。“大雅平淡,关乎神明”。明书家董其昌得于宋人的平淡天真之趣,更视“淡”高乎一切之上,并将“二王”温和怡适的传统和“颜”、“柳”比较遒劲的笔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那种气韵优雅的书风。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到了清人王士祯那里,韵几乎成了诗、书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王氏理解的神韵,在于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于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自六朝至今,虽然书法与绘画一样,都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目标。但是对气韵生动的理解,历来都是各抒己见。有取董其昌的“劲利以取势”、“虚和以取韵”之说者;有据清人梁献的“骨胜”、“韵胜”之议者;有以“节奏”、“律动”之体验告人者等等。

  但是,不论是刚、是柔、是拙、是逸,是势扫千军,还是病蚕吐丝,都能给人一种客观使然之感。说它是有节奏的生命活力也行,和谐的生命呼吸运动也可,是神采也好,精神也罢,归根结底,书法之韵,既属于包括笔气、墨气、色泽在内的一种清雅、鲜活、滋润、柔和、优美、纯净的谐和的气氛;一种仅以微妙的含蓄性与暗示性为指归的形质之外的远致,一种与关于人的哲学观念相联系的才气风度与精神心性的流露。

  综上所述,对于所谓的气韵生动的理解,有识者的概括可谓详尽:“一曰‘神韵’——即形而上的神采,它属于书法笔墨变化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化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作者的胸襟、学识、气度精神;二曰‘气韵’——即体现于运笔灵活,结字活泼,爽爽有神等方面的生命活力;三曰‘意蕴’,即是由欣赏者面对具体的作品之时所体会到的、书法线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深层的无穷趣味;四曰‘韵律’,即书家笔下的起伏跌宕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属于书家技法纯熟、心手相应的结晶”。

  人常说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体现着人格修养,更彰显着时代精神。事实证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不拘于形迹的书法之高韵其含蓄、蕴藉、疏淡、闲远的精神内涵,一直是书法人共同追求的境界和格调。

  刘熙载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的观点,依然寄托着书法艺术心灵的深情和深意,代表着从感性中解放出来的精髓与本质。

  人言“其人俗也其书必俗”,“人去俗尽,则书必韵”。这种观点虽然有概全和偏激之嫌,但细想一下,也会觉得它不无道理。由于书法集性灵与修养于一管柔毫之中,其线纹之形成,能将人之心性了无遗蕴地传达在笔墨之中。所以说,书之韵归根结底来自于人之韵。在举世皆商,首重功利,书法以多用于展览和流通的当今,书法人应该多一份纯洁之情,摒弃世俗杂念,摆脱拘束法规,才会有性灵之自由发挥。唯如此,“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那种翰逸神飞,优雅合谐的“高韵”也会从你的笔下流淌出来。

(原载2007年5月14日《中国书画报》第二版)

作者:何伯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