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庄子。
唐凤岐先生1949年生于天津市,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结识唐凤岐先生是在七十年代,当时同在学习阶段,每次见面他总是抱去许多自己的画卷请老师指教。对老师毕恭毕敬,对意见洗耳恭听,总的印象是认真、刻苦、勤学、好问,如今在一个静谧的居民小区,唐凤岐先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已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山水画大家。
走进工作室,迎面是一张足有六平方米的画案。除了创作的笔墨纸砚外,厚厚的几册书籍也整齐的摆放在画案旁。为便于创作,正前方整个墙壁用毛毡覆盖。一幅由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题写的“无为草堂”端端正正的挂在右边的墙壁上。下方是自己题写的“不言”。(我想可能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警句)左边放着两件明式木椅,走廊前边挂着一幅出自弘一法师华严经的联句“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空虚”。两侧分别是书房和休息室。整个工作室淡泊、宁静、简单、明确。
94年见到了他第一册画集,看得出他已经对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形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试探性地借鉴了山水画名家技法中的精髓。天道酬勤,成功不会亏欠那些自强不息的攀登者。97年唐凤岐先生以优异的成绩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了“中国百杰画家”。然而他并没有为眼前的荣誉所陶醉,把自己的绘画程式固定下来,而是继续拓宽思路,开始了新的探索。2011年《大红袍》问世,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山水画图式。气象万千、洋洋大观。从具象到抽象,从泼墨到破墨……一股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没有做传统笔墨的奴隶,自由挥洒成为了他整个画面的主旋律。我很吃惊,也不能不被他的灵气所折服。2014年,仅用了三年时间,唐凤岐先生再次出版了大多以黄山为题材的画集。数量之大,画工之精,构思之巧,令人震撼。虚与实、方与圆、破与聚、无序中有序、黑白之间的肃整与灵动统一而完美。体现的是一幅幅富有精神内涵的世界。不仅技术上含量高妙,更有一种信息再传达。
认识了唐凤岐先生,了解了他的作品,而读懂他的作品,回加深对唐凤岐先生的认识。
他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画家,时代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机缘。他更是一位对山水画创作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探索者,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构图模式,集大动与大静的完美结合。意境在构图,气韵在笔墨,而意境求静,气韵求动。殊不知动与静是意境创作之关键。唐凤岐先生这种“不经意间”的笔墨流畅将观者带入另一环境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格调。其作品不仅有着引人入胜的画面且更富有耐人寻味的内涵。观——用眼,读——用心。观其作品是欣赏——生动,读其作品是享受——清新。没有霸气,没有冲动,是内心与智者的交流。除了平静还是平静。细细品味会有一种解脱在潜移默化之中,如入玄而又玄之境,灵魂出窍,得以安抚。在骚动的环境之中人们需要反思需要安静下来。也许这正是唐凤岐先生创作的初心。他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也为大众创造了一片极乐的净土,这也是其作品价值的所在。
探索需要智慧和勇气,艺术源于生活,更源于精神。艺术家需要灵感,灵感以精神世界为基础。没有健康的道德修养,没有对世界对人生敏锐而独特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没有超前的意识,不可能创造出令人回味的作品。唐凤岐先生能够把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力不断发扬光大是物象与心灵碰撞的结果,是与他的精神世界分不开的。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可以改变的,包括理想和信念。像所有的四零后,唐凤岐先生同样经历了历史上无数次的变革。悠悠岁月,大浪淘沙。广阔天地,三大差别。普通人的生活强化了他对普通人的同情。军旅生涯,思想教育使他懂得爱祖国、爱人民应该成为自己一生的责任。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放弃梦想,清醒而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道路,并经过努力奋斗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今天我们透过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回过头来去对照他行为上的点点滴滴,曾经发生过的今后还会继续发生在唐凤岐先生身上那些感人的故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天高云淡,风平浪静。让我们静下心来去细细领会唐凤岐先生的“世界”。
——耳边仿佛传来一阵阵钟声……
作者:王福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