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07 10:51
瓜棱形八分档大茶壶 Melon-shaped Teapot
晚清 通高:24.4cm;腹径:16.6cm;重:1122g 款识:喜,伦巴 H
■李李 召苏
中国银器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夏商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银器(甘肃玉门火烧沟银鼻饮),至春秋战国时期渐趋普遍。在此后的几千年里,银器因材质稀少珍贵、色泽纯洁柔美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之相随的是,银器制作工艺也不断提升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门类。
在中国的银器发展史上,外销银器一直不为人们所认识。这些器物数量有限,又散落于西方国家的各个家族,一度被历史尘封,被误认为是西方银器。直到1975年,美国人克罗斯比·福布斯(H.A.Crosby Forbes)《中国外销银器》一书的出版,才使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这些颇具特色的器物来自古老的中国。从这些银器入手,结合历史文献,我们发现这些外销银器的制作时代集中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销往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在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赋予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面貌。而一旦西式器型与中国元素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就激发了中国工匠们极大的创造力,他们用传统的手艺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艺术佳作,将中国的银器制作工艺推向了巅峰。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外艺术品的回流,这部分银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一些文博机构和收藏家开始收藏和研究这些外销银器。
我国外贸史上的“白银时代”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通过大帆船直接与我国建立了贸易联系。这样便出现了专门针对西方客户的中国手工制品,并逐渐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内销品的外销产业和相关的生产、贩运系统。工业革命爆发以后,银器在欧洲的使用量迅猛增长。当时,中国既不缺乏能工巧匠,人力成本又相对较低,更不像英、荷、法等国那样征收高额的金银制品税,产品有其独特的竞争力。因此开始有人尝试加工符合西方人需求的产品,卖给来华的外国商人和船员,中国外销银器就此诞生。
我国的外销银器产业,大体是在18世纪中期广州“一口通商”以后发展起来的。这正是中国风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代,对于遥远东方的浪漫想象为中国手工艺品的出口带来了商机。18至19世纪初期的中国外销银器,绝大多数以英籍人士为最终客户。
累丝镂空盘 A Set of Filigree Openwork Plates 民国
大菱形 长:20cm;宽:15.6cm;重:136g
小菱形 长:14.5cm;宽:10cm;重:57g、61g
圆形款 口径:16.4cm;重:110g、108g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上海已提升为第一大贸易港口, 其他沿海城市也有较大发展;而长江沿岸的内陆口岸,不但是重要的货物中转站,也是外商向内地各省倾销工业产品和搜刮原材料的区域性中心,外销银器由此逐渐成为全国性产业。一些广东商人遂顺应时势,在上海的租界区和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设立了专售此类银制品的商店。20世纪以后,广东帮(粤帮)的连锁百货公司也有了西式金银器柜台。在上海,这类商户被称为“洋帮”,而以内销品为主、大多由苏浙赣籍商人开办的银楼,则被称为“本帮”。有外国租界、居留地或租借地的城市,以及各主要的通商口岸,比如上海、天津、北京、青岛、威海、汉口、九江等,都成了西式银器业发达之地。此时正值银器消费盛期,因此除了由外国商船直接运出国门销售外,在华的洋人也常订购银制器具。各类外籍机构也会定制活动和赛事所需的奖品和纪念品,如银质奖杯、奖牌之类。
1938年末,天津、上海、九江、武汉、广州等相继沦陷,外销银器业便开始凋敝了。香港还有数家商户继续制售洋装银器,比如德兴和惠记,一直到日用银器不再流行的20世纪70-80年代, 此类业务才告终止。从18世纪下半叶的广州开始到20世纪中后期的香港结束,近代外销银器的历史延续近200年。在此期间, 我国各地匠人生产了数量可观的出口型金银器饰。它们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工艺精湛,令人惊叹,谱写出了我国外贸史上的“白银时代”。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