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09 13:30
《中国美术报》专访拉斯科岩洞博物馆
受访嘉宾: 伊曼纽尔·马丁斯(Emmanuel Martins),拉斯科岩洞博物馆馆长
杰罗姆·基耶夫勒(Jerome Quievreux),SRA建筑事务所(SRA Architectes)业务经理
采访人:李健秋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
位于法国南部多尔多涅省的拉斯科岩洞,由于岩壁上保留着几万年前的精美壁画而被永久地载入了世界艺术史,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种殿堂级的地位,与莫高窟之于中国艺术倒颇有相近之处。而如何在开放旅游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样也是横亘在当地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关闭原有洞窟—就近复制洞窟—数字化推广—异地建立博物馆”,因此也分别形成了被俗称为“拉斯科2”“拉斯科3”“拉斯科4”的几大工程。其中尤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于2016年底刚刚落成并开放的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以下简称“拉斯科4”),这是一个集洞窟参观、数字展示、现场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可以说,它代表了国际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一个新方向,其尝试的勇气,值得同行借鉴。
日前,本报记者联系到了法国拉斯科岩洞博物馆馆长伊曼纽尔·马丁斯,和负责“拉斯科4”建造的SRA设计师事务所业务经理杰罗姆·基耶夫勒,就拉斯科岩洞保护的经验和“拉斯科4”的设计理念、特色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中国美术报: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它向现在的我们展示了旧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为什么拉斯科岩洞仅开放15年(1948—1963)就不再对公众开放?1963年至今的50余年,为什么先后建成“拉斯科2”“拉斯科3”“拉斯科4”,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三处工程的建成过程和设计理念?
伊曼纽尔·马丁斯:上世纪60年代的文物保护综合水平和科技实力,决定了拉斯科岩洞无法承受每天1200人的参观量。因此,在征求多位专家意见后,我们决定关闭岩洞,而且,如果无法解决保护问题,它应该永远不会向公众开放。
我们认为,1963年向公众关闭洞穴,是一个合理的决定。洞穴关闭后,我们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漫长而艰难的抢救工作,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挽救那些差一点被永久损坏的壁画。我们发现,抢救工作的困难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正是因为有拉斯科的教训,所以最近在法国发现的其他洞穴已经开始系统地向公众关闭。这都是为了对它们进行预防性保护,保护应该做在损害发生之前。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
“拉斯科2、3、4”,是在原始洞窟(“拉斯科1”)关闭后陆续修建的。
“拉斯科2”:首次对洞穴进行的复制,但只复制了其中一部分,用以接待公众、弥补拉斯科洞窟关闭造成的遗憾。于1983年向公众开放。
“拉斯科3”:2012年开始投入展示,主要用于在世界各地的巡回展览,展示了岩洞内部的5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这一项目的设计实施中投入了当时最新的技术,并且为未来的“拉斯科4”项目做了铺垫。
“拉斯科4”:也就是不久前刚完成的CIAPML,实际上是一个集中了数字展示、复制洞窟、体验互动等功能于一身的,以拉斯科洞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
中国美术报: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拉斯科2”和“拉斯科3”的设计分别有什么不足之处,“拉斯科4”是否弥补了这些不足?
伊曼纽尔·马丁斯:限于山体的条件,“拉斯科2”中虽设有供游客等候和停留的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拉斯科3”也是缺乏对洞窟的完整展示,更像一个大型的宣传预告片。“拉斯科4”则克服了前两者的缺点,在离这个著名的文化遗迹原址不远的地方,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参观地,同时也具备巨大的接待能力:每年能容纳40万人次的游客,并使他们得到丰富的参观体验。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
中国美术报:如何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如何避免旅游对文物的损害,这也是中国文物保护界所面临的的重大问题。贵馆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对中国的同行有什么建议?
伊曼纽尔·马丁斯:实时、严密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文物内部的多个位置设置监测设备,同时必须对观测结果进行精确的诊断分析,采取措施应对每一个可能发生危害的细微变化。同时,数字化手段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将一个完整的洞穴进行数字化重建,需要使用高频率激光点(每秒100个)和一个LCD摄像机来进行,以产生一个高质量的三维文件,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并利用数字手段完整或部分地对它进行重建。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内部展厅 张惠明 摄
中国美术报:“拉斯科4”建成并开放以来,社会上各方面的反响如何?游客们能接受这种“参观假岩洞”的安排吗?
伊曼纽尔·马丁斯:“拉斯科4” 的参观过程中,“复制的洞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整个洞窟的复制,是技术人员与历史、文物学的专家共同完成的。我们使用了最先进的3D激光扫描和投影技术,对原始洞穴的自然形态进行复制,分厘不差。洞穴的施工完成后,又由25位艺术家花费2年的时间,手绘了900米的树脂岩复制品。为了确保最高的精确程度,艺术家们采用了数千年前史前画家使用的绘画材料,重现了1900个绘画和雕刻作品。它是原洞穴的完美再现,是多重艺术创新与最新科技相结合的成果,这也是“拉斯科4”独有的特色。
这部分的入口处我们安放了一个说明,让公众知道将要看到的“洞窟”是一个复制品。但游客进入复制洞窟内部,却完全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气氛就像在洞穴中一样,潮湿、黑暗,带着低沉的回响。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帮助游客体验洞窟的真实感觉,更好地感受神秘莫测、令人震撼的拉斯科艺术。
复制洞窟的出口处,游客会来到一个名为“洞穴花园”的露台,绿植、流水、清新的空气和阳光是设计的重点。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游客在经历参观复制洞窟的强烈体验后,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平复一下心情,以进行下一步参观。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内部展厅 张惠明 摄
中国美术报:在“拉斯科4” 建造设计之初,馆方提出了什么要求?设计重点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错的话,“史前文化的诠释”与“以体验为主的参观方式”,应当是其亮点。这也应当是类似的以文物保护为目的的工程的共同追求。请问你们在具体设计和建筑中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
杰罗姆·基耶夫勒:“拉斯科4”的设计目标是让参观者得到沉思的体验,并向他介绍拉斯科岩洞的非凡历史和艺术。在选址过程中,我们将“拉斯科4”部署在一个以人类活动为标志的农业区域的边缘。这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植被在幽暗中生长,而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也充分利用了地理和地形的优势,充分表达出一种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相交错的特点,凸显出一种“切口”的感觉,就像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一个“切口”。
作为史前文化的诠释中心,“拉斯科4”的表述方式极为丰富,既有情感层面的互动体验,又有文化层面的科普功能,艺术和科技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结合。为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适当地使用了数字技术,利用虚拟现实、三维数字投影、触觉交互等多种功能,为游客建构一个可以理解拉斯科艺术的媒介。游客往往在参观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拉斯科数字之旅”,因为他们在网上购票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数字化战略。
在使用和功能方面,“拉斯科4”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解释中心”。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不同,“解释中心”并没有展示作品的集合,而是旨在突出和解释这个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资源。这个项目构思的方式是把景观、建筑和场景都看作是整体,与故事的叙述和场景密切相关。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充分领略到岩洞自身的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崭新体验。从现在的反响看,游客们对“拉斯科4”的评价是很积极的,每一个来到这座博物馆的人都感到不虚此行。
(本次采访得到了就职于SRA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兼中国事务发展负责人聂丽女士的大力协助,在此特别致谢)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内景图
链接:拉斯科洞窟壁画保护大事记
●1940年——发现 初秋的一天,法国西南部韦泽尔河谷中的一面叫做拉斯科的山坡上,四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里,寻找他们陷进洞里的爱犬,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一百八十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画满了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鹿、牛和奔跑着的野马。1979年,拉斯科洞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48年——开放 拉斯科洞穴对公众开放,如饥似渴的参观人群蜂拥而来,到了1953年,游客数量有时会超过1000人次/天。洞穴的接待能力很快达到饱和,同时,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带来滚滚财源。几年后,因洞穴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巨大变化,岩画上开始出现黑色、绿色、白色的霉斑,有些岩画的线条模糊,甚至有完全消失的危险——这是岩画濒危的信号!安然沉睡几万年的壁画,在现代环境中竟然如此脆弱。
●1963年——关闭 随着“对遗址的保护高于一切”的观点日益占据主流,为了防止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法国政府正式宣布关闭洞穴,只允许少数研究人员入内。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壁画,学者们收集大量资料,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尽可能地在保证洞窟原始风貌的同时保护壁画,如保持洞穴内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每天定时喷洒杀菌剂,杀死霉菌,控制并清除岩壁上霉斑的蔓延,等等。其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如1985年,人们在洞内安装了空调,目的是控制洞窟内的湿度和温度,但2001年开始,洞窟内出现了真菌大爆发,虽经馆方多方努力,但岩壁上仍留下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灰黑色菌斑,破坏了岩画面貌。经第三方文物保护机构派出的专家鉴定后认为,其中一些岩画已经出现无法复原的污损或褪色。
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外景图
●1983年——“拉斯科2” 为了让如此瑰丽的史前人类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在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多尔多涅地区的“拉斯科委员会”按照拉斯科洞穴的原貌,着手复制“拉斯科2”。1983年,在离原址200多米的一处山体,一座“克隆”版拉斯科洞窟开始对游客开放,当然,这只是对岩洞“公牛厅”的复制。这座部分复制的“拉斯科洞窟”,被称作“拉斯科2”。但数年后,研究人员们发现,“拉斯科2”每年250000人次的游客量,对200米外的原址的保护依然构成很大压力。在“拉斯科4”落成并开幕之后,它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2016年底,当地政府宣布,“拉斯科2”对游客关闭,仅限专业人士进行深度研究之用。
●2012年——“拉斯科3” 由于担心游人过多、接待能力不足等因素破坏地区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在2003年着手推进“拉斯科3”计划——将精选出的部分拉斯科岩画进行人工手绘仿制,以巡回展出的方式,通过实物模型和现代高科技将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藏于深山的“拉斯科”走向观众,走向世界。2008年,拉斯科国际展览馆在蒙蒂尼亚克建成,被称为“拉斯科3”;2012年,这一项目正式投入全球的巡回展示,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反响,并获得了“2013年世界巡回展大奖”。
●2016年——“拉斯科4” 2016年12月,一个名为“蒙蒂尼亚克的史前艺术国际展览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e l’Art pariétal de Montignac)、占地总面积达到6.5公顷的大型博物馆在距岩洞不远的一处山体旁落成,这一绵延于山脚下的巨大建筑又被称作“拉斯科4”。它是法国SRA 建筑事务所及其合作伙伴——挪威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Sn?hetta)和来自伦敦的卡森·曼舞美设计公司历时6年、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了一个“国家史前文化与历史中心”,一座复制“达到毫米精确度”的完整的拉斯科岩洞,以及与历史和考古知识相关的多个展厅、放映厅等艺术互动区域。它既是一个对史前文化的诠释中心,也是个展示中心。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