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09 22:45
自宋元以来,水墨的传统几乎就是一个文人画的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名家名作辈出,蔚为大观。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通的对艺术,其实也是对人生的认识:即艺术是为了表达自己所代表的这个文化系统的人格理想与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感悟。在这一种艺术理念下,艺术是体悟,是冥想,是修炼,但终归是一种手段,重要的则是借绘画所表达所滋养的个人的性情与德行。
中国古代的画家多是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入仕做官。在官场中看惯宦海沉浮,尔虞我诈,当退回到书斋之中,返回一介书生本色之时,怎不望月兴叹。此时焚香净手,展卷一观,或是牵笔磨墨,当墨色落在宣纸上,点戳晕染,氤氲吐纳,无不是一吐胸中之逸气。山林疏旷,天光明静,迷蒙的山水中虽不见人,却分明画家本人的灵魂已经漫步在山水之中。一幅山水就是一次水墨间的旅行,每一次的晕染、勾勒都是一次迁想妙得,畅然神会的神秘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文人画的精神内核。
如果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要自我完成,那么必须要有自己的表达,但在精神上又要与水墨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发生关系。这一点是检验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真正挑战所在。
朱建忠的绘画与文人画的最大联系,就在于这种精神体验上的个人性与私密性。他的画面往往烟云迷蒙,似是传统的晕染,又像是西方光影的借用,但终归不是一种自然之光,而是一种冥想之光,神秘之光,寂寞之光。在这种光线之下,几棵小树三三两两,若隐若现,显得孤独而飘忽,它们既像是悬浮于时空之中,又像是茫茫晨雾中大山之一角,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文人画有以物喻人的传统,竹石梅兰,无一不是人格追求的映照。朱建忠的树显然也可做拟人化的联想,但细细品味,总感觉他投注到景物中的不再是儒家的人格修炼,而更似是一种现代人精神上的孤独。只不过因为有了文人的底色与水墨的情趣,这份孤独显得静雅而高贵,不流于肤浅的情绪宣泄。所谓“雪泥鸿爪”,似有似无,如丝如缕,这种淡淡的高雅的寂寞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精神特征。
朱建忠的绘画很明显做的是减法,在图式上,这是一种将传统水墨在当代转化出来的形式上的努力。但更为重要的,在精神上,这是一种对时代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安静的反抗。在时代的喧哗之下,艺术又怎能免俗?但艺术需要的不是热闹,而是寂寞;需要的不是妥协,而是独立。朱建忠的绘画继承了文人画最为珍贵的孑然独立的精神品格,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传统学养所给予的文化上的定力,我们才能在他的萧散疏淡的画面背后,品读出那份拒绝的勇气。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水墨在当今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于海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