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参与人群结构的变化,马未都曾在节目中說过“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最低的标准就是一代人不卖,卖的话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现在很多所谓收藏家就是个商人,买来很快就卖了,这不能算收藏家。“每一次社会财富发生了变化以后,艺术品价格走势也都会随之产生变化。
在90年代,活跃在中国收藏市场的主要还是江浙一带的富豪和港台商人,但后来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一批海外买家销声匿迹,从1997年到2002年,艺术品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而到了2003年之后,内地市场揭竿而起,艺术品市场开始了从辉煌到鼎盛到如今衰弱的十几年。
从2005年起,资本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强,高品质的收藏彻底地成为财富金字塔顶上的人才玩得起的游戏。2009年保利春拍,刘益谦1.69亿拍得的《十八应真图卷》,直接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带进了“亿元”时代,就连马未都說感觉到自己在拍卖市场已经“玩不转、买不起了”。
2009年10月的苏富比香港拍卖上以1110万美元(约合7075万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一件皇室家具;2010年11月20日,刘益谦花3.08亿元拍到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2013年9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00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竞得苏轼的《功甫帖》。几乎过去的每一年刘益谦都在买收藏品,刘益谦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亿元天价,让他一度成为这个行业最有标志性、最有争议的人物。
刘益谦说:“所有的人都只关注我卖出,不关注我还在买进。”在花费8000多万拍到陈逸飞的代表作《踱步》,此后又花费一亿买入宋代一幅书法作品。刘益谦的解释是,“今后的收藏会更倾向于古代和当代的作品。”
同时,刘益谦也不时透露过:“基本上我们这代企业家,在文化上都是缺失的。大部分人,包括我买藏品或卖藏品最终都只为逐利,拍卖与市场相结合其中友涉及了故意竞价和炒作等行为,其收益的不止是藏品本身。”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估价为2-3亿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在经过八口竞价后被刘益谦以2.8124亿港元成交。再此之后不仅仅是刘益谦本人再次成为大众焦点,包括其名下的龙美术博物馆也一度盈利颇丰。
从2010年开始,刘益谦感觉到市场里面“下手狠的越来越多”,主要收藏也转向了从1900年到1990年代以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等一众近10位重要的近现代画家的作品。
刘益谦认为,时间和机会决定了中国大收藏家们的收藏方向,现在好一点的艺术品都要5000万以上,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没有收藏家的藏品全是靠拍卖来的,其实都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形成的。
”除了收藏规模,台湾收藏家对收藏的认识,对自己藏品的认识,甚至对美术史、艺术史的认识,都研究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中国大陆虽然现在已有一些收藏规模和水准不错的藏家,但盲目性的人也依然很多。“
2012年的苏富比春拍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三倍。刘益谦看到这个新闻,立刻就知道这件珍品一定是港台的藏家买了。大陆的瓷器藏家比较了解清三代的东西,港台的藏家才肯出这么高的价格,“因为他们了解,他们有底气。”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