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许信容,号老斐。生于江苏南京,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从事学院美术教育工作,主要致力于中国工笔山水画的创作,主要研究成果:中国水墨与西方绘画元素的融合。其独一无二的绘画形式得到众多美术批评家一致肯定,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影响巨大。
许信容:看古说今
中国画的传统如同一本书,读了方知道,读多了,多读几遍、几篇,理悟也会不同,且不同时期的阅读,体会亦会不同,因此我们常感慨传统的博大精深。中国的山水画,画的内容及所显现出的技法因素并不是作画的终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被描写的山川云水更多地是画家抒写胸意的载体,以达到他最终对自然造化的艺术之境的表现。
许信容 《东家流水入西邻》 纸本 2014年
据我的经历和所知,新中国的美术院校教学中都设有一门专业课程:创作。在这门课程中,它传授给学习者诸多的有关画一幅作品应具备的很多知识、技巧,如构图形式应如何组成,人物疏密关系应如何组合,画面色调应怎样建立……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在某些“创作”活动,或在某种特定的主题性绘画中产生了巨大的早熟作用。但这个现象引使我联想到中国画传统中很多遗传给我们的画谱之类的东西,如《芥子园画谱》等。这些画谱中罗列了对各种山石的皴法、树叶的勾法、花卉鸟禽的描法……,这些“法”虽是传统之优良沉淀,却也无意中演变为了一种模式,成了一种冰冷的工具。我们或许也知道,古人学画是没有如今的美院体系的,师徒式的传承似乎是唯一的途径。先生对弟子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除了笔墨技法的传教,他的个人习性品格,对自然的认识理解角度,对艺术的见解更是对弟子的悟性和成长产生影响,具有超技法的深层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当今的“创作”课程的内涵似乎是不够完整的,我们忽视了“创作”中比程式化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许信容 《四条屏之夏云》 纸本设色 2015年
上述之闲语,不独为对当今院体学习的漏洞的叹息,更是为强调作画应燃起艺术的表达欲而感叹。这个“欲”是个彻头彻尾的艺术问题,它是超越单纯技法层面的东西,它能产生画的“质”和艺术表现的“语言”,当然,它理应包含着一定的技法要素。我们赞叹黄宾虹的作品,他的皴法、用笔、缩墨的运用,山石的结构,无不源自传统,却早已远离古人之意;傅抱石的“抱石皴”更多地出自于传统画法的披麻皴,但石傅氏的作品中,传统的皴法散发出了极大的旷野力,激情肆意,他让“法”附和了艺术创作中的“欲”,宣泄着他的艺术才情;我们再体味体味李可染先生的画,从他的“拙”和“顿”中很容易感受到他对“折带皴”、“斧劈皴”的独到体会,他干湿相向的染,枯顿的笔线,将西方文明暗素描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笔墨的无懈相融,使他的每一笔,每一点都充满了无比的厚味……。我们记得,认得离我们最近的这些大师是出自于传统对他们的左右吗?显然不是,传统技法只是他们运用的工具,我们是被他们的绘画语言、风格和艺术欲的宣泄而感染、折服。
许信容 《遥望洞庭山水色》 纸本设色 2015年
不可想象,没有对自然的感受,胸中没有宣泄的欲望,如何能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而达到艺术的层面。固然,艺术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学识,对自然的理解认识决定了不同的艺术格调,因此,对自然的感动是成为画家的真正起点,它远比单纯的技法更重要。
古人说得好,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永远值得我们回味。
许信容 《遥望洞庭山水色》 纸本设色 2015年
许信容 《松和云之三》 纸本设色 2015年
许信容 《云伴山》 纸本设色 2015年
许信容 《听瀑图》 纸本 2014年
许信容 《山色空蒙雨亦奇》 纸本设色 2015年
作者:许信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