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绞胎瓷:天边见彩虹

2018-02-21 14:37

  

  美丽多彩的绞胎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个特有的工艺现象,他曾一度被西方的陶瓷研究者称为“天边的彩虹”、“奇妙的木纹瓷”。自唐始,及至五代到宋,最晚到明清,绞胎始终在陶瓷制作工艺中占有一席之地。鉴于绞胎工艺的复杂,人们自宋元时代就开始考虑一种代替绞胎效果的新工艺,经过艰难的探索,匠人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工艺被称为“绞釉”,然而,究竟这种新工艺过程是否将釉子绞制而成或是其他什么方法呢?古人是如何研制成这种美丽的瓷器如绞胎器,而工艺又较绞胎简易可行呢?

  令人不解的是,根据国内外现存的绞制品标本竟没有一件是以釉水搅动达到“绞”艺术效果。这一度成为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谜”。这也是历代陶瓷工匠孜孜以研之的课题。然而,经过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长期摸索努力,终于在宋末元初,首先是河南当阳峪的陶匠,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创新工艺是靠各种颜色的土粉(化妆土)的使用来实现“绞”的艺术效果。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宋元时代器皿:白色化妆土上有黑褐色流动纹理,被日本学者称为“流泥纹”,也有学者称之为“流沙纹”,国内学者也有“绞化妆土”的观点。

  如图1是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一件极少见的宋青釉碗,碗内装饰为黄白两色釉,自然流成的化釉,很容易被人误为“绞釉”。

  图2是笔者在厦门白鹭洲方先生店中所买的一件珍品,从器型工艺及胎土来看,此碗当是当阳峪(柏山)窑产品。所不同的是这个碗内的美丽花绞纹是由蓝、白、褐、灰四色自然流淌而成,似行云流水,妙不可言。尤其那缕淡淡的蓝彩更是令人寻味,如其釉下蓝彩为高温烧制而成,应当叫它什么名称?

  图3,这件当阳峪的双耳瓶其造型当是十二世纪前后的玉壶春并加圆台底座,贴塑2个云形耳,红土胎,通体施白色化妆土。再加褐色土粉淋绘,形成云水效果,局部近绞胎韵味。

  上述三件“绞化妆土”瓷器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先拉胎成型;再将各种色料调入白色化妆土中,成为泥浆;然后,在已成型的地子干透的器物上淋漓不同颜色的泥浆。淋漓时一手晃动蘸浆物,一手旋转器物,使浆液均匀淋漓流动附于胎上;最后,低温烘干坯件;上玻璃釉过火焙烧成器。上透明釉时随用釉的变化还可将透明玻璃釉改为绿釉、孔雀蓝釉等,于是可产生新的品种。我认为,上述工艺的名称应为“淋粉绘”较合适。

  由此可见,以前不少学者的“搅釉”(“绞釉”)之说是没有根据的,至少目前没有根据。从考古近年发现,“淋粉”产品为河南当阳峪群及其附从窑如“柏山窑”群中多有发现较为多见。上述“淋粉”工艺在十二世纪后(金元时期)也有使用,图4浅腹盘为灰红胎,半施化妆土。褐色釉圈线,盘心淋黑褐色粉,加红绿彩折枝花,盘心有五个石基沙支钉。这种可否称为“淋粉红绿彩”呢。从红绿彩工艺来看是在十五世纪(明末)老胎后加彩的。这片标本值得珍惜的基本点在于,它的美丽是前后经过近三个世纪的匠人之手才最后完成的,不是吗?十二世纪淋褐粉绘,十五世纪后加红绿彩,如此“阅历”的瓷片,岂有不珍惜之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余光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