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22 15:05
2018年2月9日上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2017 年度考古和文保项目工作汇报会在福建博物院影像厅召开。福建省文物局、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在职职工以及部分退休专家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建龙所长主持。汇报会采取“汇报人汇报、专家点评、与会人员提问”的形式,共有10名汇报人汇报了2017年度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危长福介绍了2017年度明溪县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2012年-2017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连续对南山遗址进行三次正式考古发掘。该遗址也因此入选了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主要发掘区域为南山遗址1号洞和3号洞。根据文化堆积叠压关系、出土遗存及碳十四测年结果,可以确认3号洞出土遗存要早于遗址4号洞及山顶区域遗存,绝对年代距今约5800年,将以往对南山遗址的年代上限认识提前了500年。点评专家及与会人员对南山遗址的洞内区域与山顶区域的年代关系、“南山文化”的命名、山顶蓄水池遗迹性质、新石器时代活动面性质的认定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危长福还介绍了建宁县东塔塔基遗址的调查与勘探成果。位于建宁县濉溪镇斗埕村的东塔塔基保存较完整,平面呈正六边形,包括塔身、门道、台阶、廊道等,部分塔身残高超过1米。从遗物判断,该塔的始建年代大约为清末民国初。该塔基的发现为研究闽西北地区砖塔的形制结构提供了重要材料。点评专家对东塔塔基的夯土情况进行了提问。
黄运明主要介绍了2017年平潭史前遗址调查与发掘的收获。2015年起,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平潭岛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近20个史前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平潭岛的北部和南部,遗址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2017年上半年,主要对平潭主岛附近的附属岛屿进行了考古调查,在屿头岛、草屿、东庠岛等均发现史前时期遗物或地层堆积。黄运明还重点介绍了2017年下半年平潭东花丘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东花丘遗址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主动性发掘项目。本年度共发掘575平方米,发现了2座墓葬、5座灰坑和75个柱洞。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福清东张下湾遗存相当,年代略早于黄土仑文化。黄运明还简单介绍了平潭龟山遗址、下洞口遗址等黄土仑文化遗址试掘和清理的情况。与会专家对东花丘遗址柱洞的情况、平潭史前遗址的分布与闽江口史前时期海平面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温松全介绍了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福建段)项目文物调查勘探的收获。该项目位于闽浙交界的交溪流域东溪干流上,坝址位于福建省福安市上白石镇。上白石水利枢纽福建段文物调查和勘探涉及区域主要位于福安市与柘荣县。通过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德市博物馆、福安市博物馆和柘荣县博物馆等单位的联合调查,在工程范围内共发现3处已登记的文物点,分别为下清水坑顺福桥、举坂古渡口、王社古渡口。此次调查为该项目沿线的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明忠介绍了邵武李家山六朝墓发掘的工作情况。李家山六朝墓群位于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本年度发掘墓葬12座,年代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包括M8、M9两座墓葬,年代为西晋至东晋早期,其余墓葬年代为东晋中期至南朝刘宋初期。前段墓葬主要分布于近坡底,墓葬四角砌筑砖柱,陈明忠以此推测江西地区在西晋至东晋早期就已经对闽北地区墓葬形制结构施加了影响。后段墓葬主要分布在中上坡,墓壁装饰与将乐地区发现的东晋南朝墓基本相同,而与政和地区发现墓葬有较大区别。陈明忠认为这可能是与分属不同的地理单元内(即富屯溪流域和松溪流域)不同的审美和信仰有关。从总体看,李家山六朝墓与政和六朝墓的分期基本一致,说明两晋时期富屯溪流域和松溪流域在墓葬文化上保持了基本相同的变化轨迹。点评专家对墓葬出土随葬品较少的原因与汇报人进行了交流。
羊泽林介绍了将乐下瑶窑址考古发掘的收获。下瑶窑址位于将乐县南口乡小拔村。本年度共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揭露出2座窑炉遗迹(Y1、Y2)和2处作坊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2座窑炉均为分室龙窑,Y1年代为南宋末至元代,Y2年代为南宋中晚期。已揭露的作坊区F1位于Y1南侧,发现池9个、沟2条和工作平台3个,这些遗存分属两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淘洗池、沉淀池、贮泥池,排水沟等。羊泽林分析了福建其他地区发现的分室龙窑如将乐万全碗碟墩窑,建阳白马前窑,德化屈斗宫窑、祖龙宫窑、甲杯山窑等窑址的形制、年代等,推测分室龙窑可能起源于将乐,向东传播至建阳,向南传到德化。羊泽林还简单介绍了窑址附近瓷土矿洞的调查情况。点评专家认为在探讨福建地区分室龙窑起源的问题上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补充材料。
高健斌介绍了福建海防遗产调查与研究的新进展。2017年度的福建海防遗产调查工作主要在平潭、连江、霞浦等沿海县市开展,重点对平潭南海岛,连江定海古城、苔菉古城,霞浦大京古城的石刻、碑文等海防遗迹进行调查,还在屏南、周宁开展了甘国宝、汤荣标等清代海防人物的文献资料搜集和调查工作。高健斌还介绍了他近几年在闽安石刻、南澳石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进展。
陈浩介绍了海坛海峡周边相关岛屿调查的主要收获。该项目由福建博物院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开展。调查范围为南起莆田南日群岛,北至长乐长屿岛的海坛海峡周边岛屿,调查内容包括与海防、宗教信仰和经济贸易等相关的文化遗迹,调查方法主要依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工作成果,并参考地方文献方志等,在实地勘查、调查过程中对资料进行补充与校正。
调查共发现包括寨堡、烟墩、古军道、石刻等在内的海防遗址18处,包括宫庙、道观、教堂等民间信仰遗迹49处,包括古码头、古街、石刻、碑记等经济贸易遗址4处。这些发现为以后的保护规划、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和依据。
王慧慧、张金德、蓝东阳分别对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南安南坑窑址保护规划,风岐吴氏大宅、国兴寺遗址保护规划,三明垂裕祠、泰宁红军标语维修设计及杨时墓、百阶塚保护规划等文保项目作了汇报。
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在汇报会后作了总结讲话,对福建考古工作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应充分认识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应加强考古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三是努力实现考古工作的指向性。(执笔:黄运明 审稿:楼建龙)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黄运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