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老邪”的锔瓷人生

2018-02-24 02:34

  

“王老邪”的锔品荟萃

  □□白英

  “王老邪”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名号,现实中却是锔艺大师王振海的艺名。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古老的民间技艺———锔瓷,古代匠人们发明了“金刚钻”与“锔钉”,将破碎的瓷器复原,锔瓷这门手艺便产生了,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锔瓷技艺如何生存?锔瓷艺人“王老邪”有哪些“邪技”“邪艺”?带着系列疑问,笔者在辽宁抚顺寻访到“王老邪”。

  锔工尽粹“邪”技精?

  找到王振海的家颇费了一番周折,他的家古色古香,摆设的是古旧中式家具,用的是文物级茶具,墙上挂着自写的字画,地上是垒成小山的待修复的瓷器。王振海一袭白衫,虽已60多岁,却是鹤发童颜,声若洪钟。

  锔瓷工作台设置在阳台上一个小角落里,地方虽然小,但摆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盒子里放的全是各种各样的工具,几件正待修复的瓷器摆在桌子中央。王振海工作得聚精会神,有一件精致的水杯裂成了两半,杯口沿处有一磕碰缺口,他仔细观察碎片的碴口,凝神的样子仿佛在做陶瓷鉴定,他小心地将各个破裂的碎片摆正,对上碎片拼接起来,用绳子反复扎紧。“金刚钻”登场了!这造型古怪的工具,一看就是有年头的,这可是王振海世代家传的“衣钵”。王振海专注地做着活儿,不说话,操持着金刚钻开始在裂缝两边钻孔,只见他来回拉动钻杆,带动钻头旋转,动作娴熟,对力道的把握胸有成竹。只到一鼓作气把眼打好,王振海才说:“锔活是手艺,更是巧手艺,最难在打眼儿。”

  孔全部钻成,王振海开始做锔钉,“锔瓷最重要的就是锻制锔钉”。每个小锔钉都是先由铜板剪成两毫米宽的枝条,再剪成小小的菱形,王振海的锔钉和别人的不一样,里面加了1%的黄金,延展性更好,而且不会生锈,“看,都金光闪闪。”王振海选好钉子,揳进钻孔,朝每个钉子敲了一锤,一排敲下去,钉子已经跟碗咬在一起难分彼此。锔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匠人手头功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特别是钻孔时要钻到瓷器厚度的2/3,留下1/3,这样锔钉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上锔钉更是非常有讲究,只能打一锤,恰到好处地将锔钉嵌入到位。王振海向笔者展示刚刚重生的碗,内部一点都没有补过的痕迹,在碗里装上水滴水不漏。

  锔聚和合“邪”艺美

  “最考验技艺精髓的是制作花钉,而最能提升原有器物艺术品质的也是花钉。”王振海制作的花钉是一只可爱的小金蛙,锔补后填在缺口处,青蛙头正好“趴”在口沿处,仿佛向外张望,杯外壁的一颗小补丁上,清晰地印着“王老邪”3个字。一只原本残缺的杯子,在王振海的精心锔补下,组合得浑然天成,让人感受到“荷塘月色蛙鸣声”的意境。

  再看王振海的其他作品,他都会根据瓷器的图案、文字来锻造花钉,比如杯口锔一朵荷花变成水中荷塘,装水的碗或盘就锔一条鱼是如鱼得水,锔一只蝙蝠是福从天降,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经过他的双手,残缺变成一种美。“锔活没有什么高科技,每一步靠的都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手感,每一件锔法都独具匠心、因器制宜”。

  王振海有一件得意的作品叫“七合盏”,是用6块分别出自宋代越窑、清代景德镇龙窑、元代青花瓷、宋代龙泉瓷片、明代南海一号5个朝代、5个窑口、5种材质的瓷片锔成的一个茶盏,他用内外嵌丝、平锔、嵌锔等技法,把千年的瓷文化浓缩在一只杯中,6块珍贵的瓷片从不同的时空中穿越而来,加上王老邪的锔艺,因此被称为“七合盏”,是“锔聚和合”理念的最好阐释。这件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严丝密合,有人曾出1200万元的高价想收藏此盏,王振海不为所动,他说这是自己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是无价之宝。

  锔如人生“邪”道正

  在众多的锔品中,王振海独爱一把古旧的传炉壶,壶正面中间嵌雕的一枝梅花图案上,裂开一道小纹,一朵秀气可爱的梅花钉锔在正中,仿佛点活了整个瓷品,“这是我8岁时锔的,生平的第一件作品。”王家祖上自康熙二年就以家族式单独传承锔瓷工艺,到他这代已经是“乌龙堂”第五代。他们家祖籍山东,祖辈太祖太爷王清河曾为清宫造办处锔瓷御工,他的祖父王洪润有“山东巧工王神手”之誉,当年是北平琉璃厂状元锔匠。王振海从小耳濡目染,掌握了家传的24样、72种、136道独门绝技。

  进入上世纪60年代,11岁的王振海遭遇了人生的变故,当时锔活成了“四旧”,王家锔炉作坊也被抄家,是他把老金刚钻等十几件工具包起来藏在酸菜缸里才逃过一劫。作坊没了,爷爷也在那一年去世了,王振海跟着奶奶从北京辗转投靠亲戚来到了抚顺,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王振海失去了奶奶,又被下放农村,直到1977年才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

  那一年,王振海又捡起了手艺,并被保送到中央美院雕刻系学习,在这里,王振海得到了绰号“王老邪”。从民间到学院的特殊经历使王振海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既有艺人的执着勤勉,又有艺术家的创新思维。“曾有人拿来家传的瓷器要修复,虽然瓷器价值不大,但却是几代人的感情寄托,我把这些破碎的物件重修于好,也是想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这正是锔瓷的价值。”王振海说。锔瓷的出现源自人们对瓷器的疼惜,而锔活的时候是在修复器皿,也在修复生命。虽然原有的瓷器有了裂痕,但通过精心地修补,锦上添花,缺陷之美可以为原来的器物加分,又成为更有意义的艺术品。其实,在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同时,更是在修炼自己的人生。至今,王振海修复的瓷器已超过8万件。

  锔活传世“邪”品高

  和传统的“锔匠”大不一样,如今的王振海经常到全国各地以及英国、德国等地进行讲学、举办展览,传播锔瓷文化、传授锔瓷技艺,还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传家宝》《探索发现》,在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节目中,和演员张国立一起做关于锔瓷的节目,介绍自己的绝活儿。

  “锔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也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必须要大力宣传,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王振海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行当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传统老行当中的一员,锔活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困境。机械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瓷器贬值,将锔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彻底摧毁。王振海不无忧伤地说:“从前是碗贵钉贱,一只普通的瓷碗也要5毛或1元,锔一个钉才一两分钱,最贵也只有5分钱。现在恰恰相反,锔一个钉100元,买一个碗才两三元。”这是王振海生活中最大的忧虑——这个寂寞活儿没人愿意做,传承堪忧。

  2004年,王振海第一次感受到传承的紧迫感。他和另外两名锔瓷手艺人一同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等到几年后申请被批准,却只有他一个人领到了证书,另外两位手艺人已经去世。“手艺是人身上带着的一种技能,人走技艺肯定要绝,我那时候就决定,不能把手艺带进坟墓。”这促使王振海下定决心,即使打破祖上“不传外人”的规矩,他也要将手艺外传给有心之人,使锔瓷绝活绝技传承下去,如果不能传承下去,再多的本事也是分文不值。

  “我收徒弟最看重学生的品德,如果没有天赋,可以通过努力笨鸟先飞,但品德如果不好,是无法弥补的。”作为资深民间手艺人,对于传承,他有他的“道道”。许多急功近利的人,学两天就想去挣钱;做活的时候是怎么快怎么来,根本不考虑瓷器的特点;还有与王振海见过几面就冒充他的名号去办班挣钱的。对于这些“邪门歪道”他深恶痛绝、绝不姑息,在王振海眼里,重视品德不只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还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王振海名声在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以及我国台湾甚至海外讲学授艺,他还通过博客、微信,用信息时代的方式宣扬锔瓷技艺和知识,用他的技艺、人品感染更多人,传承中华文化,锔瓷又锔人,艺高品更高。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