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96年4月结束了在美国的艺术活动回国。从某种意义讲,更加清晰了自己的工作,6月我策划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第3辑。事实上我的工作始终持续在两个方面:一是我的水墨实验;二是对实验水墨所采取的另一种推进方式,文本的策划、制作与出版。
1997—1999年我的水墨实验其实是1996年工作的延续或发展。这种工作延伸的重要性是使基本框架不断扩充和丰满,完善个人语言规范,并使之具有风格鲜明的不可替代性和技术语言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向更宽阔的领域推进。特别在1998年我针对漂浮的残圆、破方图式进行内部结构整合,扩充画面视觉冲击力,丰富其语言的表达能度。先后制造了300×200CM的数幅大画。其结构整合主要使原本的构成图示进入到结构秩序构成的图示,将水墨实验在单纯的状态下,遭遇更多的具体结构及秩序环节。既在漂浮的残圆、破方图示的内核制造短裂、碰撞、破碎及光润。其目的在于走进真实,使结构具有表情,碎片充满情绪和力量,让完整的图示更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使言说具有一种观念性介入。但是,这一实验的展开不是简单调动水墨的最大能性,而是在推向极限时水墨的特性仍然保持着它的特殊意义,但所呈现的完全是图示的观念表达。促使水墨及水墨材料所能容纳的视觉冲击与精神张力的“感应知觉”更包容、更具震撼力。呈现当下人们在世纪末焦虑心态下的寓意图示景观,使艺术与现实产生某种关联。当然,图示语言的建构本身已经切入当下文化语境。
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形式技术的要求越发复杂与烦琐,不但要保持实验方向的纯粹和独异,还要寻求变化与多样,自然这一切都与自己的美学理想有关。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就具体的创作来说,在不断引入或梳理图示结构秩序的同时,思路和观念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那么在直面现实的前提下一切表达都应具有意义,具有文化针对性。为此,我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至善至美,在完善的过程中将事业坚持到底。同时,将自己所提供的艺术与行为经验成为一种思想,或一种能承载自己思想的方式,并要求这种方式在有它独自性的同时做的更好。使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精神性完美而统一。
文本的策划与出版,是我介入批评、推进实验水墨的一种策略,为对话与交流制造或提供一个空间。1997年我主持编辑了《当代艺术》丛书第16辑:“当代水墨画现状报告”。1998年策划并主持编辑了《黑白史——当代实验水墨》丛书。1999年主持编辑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艺术走势》丛书第4辑,“走出水墨——当代艺术中的实验水墨问题”,目的是走出水墨画种的局限,拓宽艺术领域,促使水墨在观念上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进入当代艺术的整体思考,使水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999年11月于天津
作者:张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