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虽然远离《父亲》 依然关注农民

作者:林明杰   剃着平头,交融着文人和农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既有几分超然灵秀,又有几分质朴、天真和执著。这就是记者在艺博会和双年展期间看到的罗中立。   1981年,一件以极其写实的手法绘就的巨幅油画《父亲》,令罗中立顿时名闻画坛内外,并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那时罗中立是四川美院还未毕业的学生,如今已是这所学院的院长了。   罗中立的画风也同他的经历一样有了很大的改变。1996年记者第一次在上海双年展上见到罗中立的新作,与《父亲》大相径庭。《父亲》几乎是“超写实”的,那捧着破旧的瓷碗喝水的老农,黝黑的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纤毫毕现。真实感人的“父亲”形象,突破了以往画坛“高大全”和主题先行的观念桎梏,以对人性的关注赢得了社会对这幅画以及画家的关注。不可否认,他那种比陈逸飞还“写实”的画法,使他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然而他的新作,画的村野小民,人物矮短粗拙,笔触粗放遒劲,色彩“黑咕隆咚”。总想问他,为什么会去画这样“不讨好”的画,这次总算问着了。   “这就像是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罗中立平淡地答道,带着几乎看不出的笑意。   他说自己的画风演变迄今有三个阶段。《父亲》是写实阶段,仍带有鲜明的“主题性”。第二阶段是毕业创作的《大巴山———故乡组画》,具有了写意性。第三阶段的嬗变是个漫长的过程。1983至1986年,罗中立留学比利时安特卫普画家美术学院。他在欧洲观看和临摹了大量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领略到世界油画历史的过程,深感自己“只有回到熟悉的故土耕耘,才可能种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获得硕士学位后,罗中立即回到四川。这时候当他拿起画笔,思路自然而然地回到他印象最深的少年时代的山乡生活。“画山野的农民和风情,是我真心最自然的流露。”“换一种画法也像是一位有了耕作经验的农民想换一种耕作方式一样自然。”在他那似乎蓬头粗服、有点古怪的画面之下,是默默涌动着浓浓亲情的血脉。“我画的形式变了,内在仍然是关注农民。同时,虽然画的是农民和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场景,表现的艺术精神却是具有现代感的。”   罗中立对上海艺博会和双年展评价颇高,认为办得非常规范和国际化,而且体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后的民族自信心、艺术上的兼容并蓄和百花齐放。“何况过去都是西方人来选择我们的艺术作品,这次是我们第一次选择西方人的作品!”罗中立说至此,开心地笑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