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首屏:款题:『雨余山欲近,春半水争流。丙戌年冬日,洪波画于出海堂上。』写的是仲春时节,山雨初晴,万壑争流,白云衍漫,墨林浸润,苍翠欲滴的山林蕴含着生命的涌动,就连那平日里朦胧的远山,也因这雨后空气的清澈而逼近眼前。
二屏:款题:『石壁岩岩翠倚空,疏松谡谡洒清风。夕阳满径看山立,何福修来似画中。丙戌腊月,洪波画。』写高岗松涛,红树翠崖,色相分明,仰望上方,是那长满青苔的石壁,被云海包围其中,在晴烟下显得璀璨而夺目;俯视下侧,则是那百转千回的幽涧,自远方蜿蜒而蛇行,极尽其深远幽邃之情致,与山径之盘旋婉转相映成趣。董其昌云:『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①洪波此画,兼具蹊径与笔墨之奇妙,难得之至!
三屏:款题:『千树奇松尽不群,一奇如此更稀闻,朝来风雨凌空起,仿佛移山出晓云。丙戌冬日,洪波制。』是六屏中的主体部分,写主山堂堂,高松巍巍,一派正气凛凛的气象,是典型的中堂山水布局。松林之中,主树峨然直立,宾树屈曲朝拱,主宾呼应有致,造物之情,与人世无异。半山处瀑泉斜挂,白烟横亘,全图青山兀立,苍松扶摇,真可谓神仙之域,人世何求?
四屏:款题:『雨过飞泉正碧湍,长松落翠草堂寒。何人解识高人意,溪上青山独自看。借王翚《溪上青山》轴款题之,丙戌年冬日,洪波画于出海堂上。』写那红土黑瓦的松坪村,村落后方的蕉林还蒸融着水气雾气;春雨乍歇,下下停停,交织于云与雨的变奏之中;遥望深山高处,那雨后的飞泉正急湍而下;瀑泉起处,依稀可以窥见佛塔与祖殿在初晴后的光影中乍隐乍现,却不知道,在那溪流边上,住的是避居于此地的高人?还是那佛寺之中,驻脚了哪一位高僧?
五屏:款题:『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空虚半在山。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丙戌年冬日,洪波画。』写山人在春闲时节,悠居山中,过着『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闲适生活,没有都市的尘嚣、没有闹市的车马劳顿、没有城里人的频密交际以获取利益,只要你愿意,褪去过份膨胀的欲望,你就可以,像山人般,蛰居山中,喝上几口小酒,斜卧小榻,侧耳倾听,是山泉在深林的幽处潺潺湲湲地流淌,放眼窗外,是飘渺的烟霞出没于山峰与虚无的天际之间。
尾屏:款题:『只道空烟,又疑流水,依依却是行云。录元人句题之,丙戌年冬日,洪波画于出海堂上。』图写遥望那半山隐约处,屋影绰约,村居寥落,行路之人,在忽停忽下的山雨中行迹匆匆,恍惚之中,分不清楚那村落背后、翠峰之前,到底是山人焚烧杂草的野烟,还是由积雨汇成的流泉飞瀑,揉眼立定,细细看来,却是那飘渺不定的行云。
《春山图》,洪波此作,采用连屏格式,分之,可独立成景,自具韵味;合之,可具一长卷之规模:以烟云贯穿全图,以松林为主树,辅以各式杂树,重岩耸翠,奇峰怪石,云烟冥渺,流泉飞瀑,幽涧曲径,溪桥横渡,村舍错落,寺观掩映,是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体。这与居于现代都市洪波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许很多人会质疑其情感的真实性,我想借用徐复观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种关系:『…艺术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并不在于完全顺着人生社会现实上的要求;而有时是在于表面上好像是逆着这种要求,但实际则是将人的精神、社会的倾向,通过艺术的逆向反映,而得到某种意味的净化、修养,以保持人生社会发展中的均衡,维持生命的活力、社会的活力于不坠。山水画在今日更有其重要意义的原因正在于此。顺着现实跑,与现实争长短的艺术,对人生、社会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使紧张的生活更紧张,使混乱的社会更混乱,简直完全失掉了艺术所以成立的意义』②。对山水的向往,是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的共同志趣,虽则,现代生活背离山川自然越来越远,人们对自然的渴求却相应地显得越来越强烈,基于此,洪波式的优游丘壑、咏诵诗文、寄情丹青、诉诸笔墨,也就成了都市人的一种『暂得于己,快然自得』的精神补偿!
对于习惯从风格样式论高低的人们看来:洪波的带有古典(传统)倾向的笔墨,传承了正统派笔墨形式的诸多优点,其中,有一种笔法却接近于『笨拙』,这种『拙』与『巧』相对应,是对习以为常、不假思索、没有感觉、套路模式的一种反动,而『笨拙』本身,正是心与手的谦恭对应,以诚敬的心对待造物,『拙』在这里是:不虚妄,不轻浮,不浅薄,不重复。不管怎样,在《春山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勃发的生命状态,一种涌动的自然生机。
丙戌冬夜 吴上炜写于一苇斋
(著名画家:吴上炜)
①(董其昌《画禅室随笔》P183上海远东出版社)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P2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上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