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聚会能成为一种艺术吗?有时我会突然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每到这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片热烈而充满了梦幻般的红色,那是一种希冀、沉思、遐想、飘逸,掺杂着关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了创造性的红色气氛中,我的耳旁总是伴随着吵闹的音乐,闪动的人影以及各种语言的交谈,壁炉中的火焰跳动着,照亮了每一张快乐的脸,照亮了杯中的的美酒和桌上丰盛的佳肴。这是一个聚会,一个家庭会,不大也不小,总有四五十人,中外人士都有,地点在北京东郊一个农家小院。这一切的混合都给人一种既热烈、亲切又偶然、怪异的感觉,既充满了国际化又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中。使这一切发生的主人是我们的朋友,年轻的艺术家王能涛,是他,正在把聚会创造成为一种艺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与聚会相关的最多的用词之一是朋友,有朋友就会有快乐,有快乐就会使自己的身心感到充实、满足。不仅仅是在今天,我相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人类的情感不变,那么,朋友就是表达人类美好感受时使用最多的字眼。那么,朋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词典上的解释是“彼此有交情的人”,还有的人把朋友定义为在你危难或急需帮助时,可以向你伸出友情之手的人等等。总之,朋友的定义可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不过,我对朋友的理解有自己的心得。
从发声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朋友”二字,我们会发现所谓“朋”就是“碰”的谐音,表示碰到一起,不期而遇。所谓“友”是“有”的谐音,表示存在。那么,当人与人偶然碰到一起而产生快乐的感觉,我们就称对方是自己的“朋友”。如果不是快乐的或灾难性的,那就不可能是“朋友”,而是事故甚至是悲剧。
朋友的意义简单而实在,正适合于聚会。聚会的起因和名称可以是随意的,聚会还必须有相应的地点及聚会的主人。王能涛近几年来一直充当这样的主人。他热情好客,天性开朗、豪爽,他甚至给他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王开朗。很多人都喜欢王能涛家的聚会,在那里你可以尽情表现自己的个性,充分地放松,与任何一位你碰到并感到快乐的人交谈。在这样的家庭聚会上你可能会碰到名人、富豪、外交家、名记者、艺术家等等,也可能会碰到正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年青人,中外人士都有。但最重要的是在这种聚会上大家没有阶级、地位、名份之分,没有偏见,没有戒心,没有功利色彩。你来你去因人你快乐,你与人交谈、交往是因为你快乐,在这种快乐中自然产生了信任、好感;在这种快乐中,产生了友谊甚至是爱情;在这种快乐中你可能会碰到你想找而找不到的人。这种纯然的聚会很快成了北京社交圈子的一个亮点。
快乐是一切吗?当然不是。快乐的背后孕育着动力、理解和成功。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王能涛与艺术策划人冷林,两人从家庭聚会中获得了灵感,把聚会发展成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2000年秋,他们就以这个题目在北京的太庙搞了一个成功的“聚会艺术展”。参加这个艺术展的每一位被邀请者都是整个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当时去了600多人,盛况令人难忘。在整个太庙内有五能涛的各种艺术品,其中包括摄影、雕塑、音响作品,另外还有行为艺术“太极”,由82人参加的太极拳表演,当然少不了吃喝的东西。那场景是一个缓缓流动着的,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相遇、相交的过程,在掌声与“口轮匝肌”的音响作品中,你会感觉到这场景像天上的银河系一般旋转起来,真的宛如一件天然的妙不可言的艺术品。
我还是怀疑聚会到底能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疑,那就是聚会带给人的是快乐,也许生活和艺术本来就是一回事,我希望大家多多参加聚会,好好地享受生活,在快乐中把聚会发展成一种意义深远的艺术。
2001年1月2日
作者:北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