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福彬博士的春蔬秋粮


陈福彬,又署复彬,1982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画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铜奖,重要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浙江画院、上海明园艺术馆、辽河美术馆、厦门美术馆、花桥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2019年美术界的一大盛事,莫过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福彬博士的《青山绿水粮满仓》成为少数花鸟入选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与他的上一届美展铜奖作品《群乡蔬谱图》,一起成为载入当代画史的作品。

绿水青山粮满仓  2019   陈福彬

以相同的题材,甚至是相似的内容二度挑战五年一次的全国大展,说来是一件挺冒险的事。不过,细读两幅作品,还真不像是在冒险,反而是有缜密计划的结果。在《绿水青山粮满仓》里,解决方案完全不一样。在新的方案里,形式不再是一种可以单独解读的孤立存在,而是主题呈现的方式之一。这个变化,对于独立创作的行为来说,有着深刻的内涵。

由此可以想象,福彬博士没有冒险,他只不过是在执行他的一个长期创作计划而已。或者说,他是在阶段性解决他的创作问题。而这个方案里,深挖题材的人文信息,是核心内容。

群乡蔬谱图   2014   陈福彬

在《群乡蔬谱图》里,题材自身的美还没有完全从技法美中获得独立的审美地位,或者说,作品中被画家所提纯的勾勒、晕染、撞粉等技法,风头压过了蔬食可能带给读者的某种形而上的体验。当然,这恰好是这幅画之所以令人难以忘记的原因。画家在传统蔬果图和现代蔬果图的美学特质中,找到了一种符合自身气质的独特美。作品透露出来的古雅、温润、清爽、又不失现代感的味道,就和福彬博士给人的印象是一样的。

《群乡蔬谱图》的呈现,让人见证了福彬博士在掌控蔬果题材上的能力。令人关注的是,他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探索吗?

在《绿水青山粮满仓》里,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福彬博士。显然,他放弃了很多,也隐藏了很多。似乎并没有朝着之前的方向走下去。那么,在一种可以说是痛苦的抉择中,他想成全什么呢?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福彬博士是在玩一个自己命题、自己解题的游戏。

如何命题?这个难度不低于国家艺术基金发布研究课题,因为命题总得是奔着某个目标才有意义。这个难度也不低于宋徽宗给画院画家出考题,因为绘画终究是一种艺术表达。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看,《青山绿水粮满仓》在命题的艺术广度和厚度上,超过了《踏花归来马蹄香》。

如何解题?材料还是平常蔬果、五谷杂粮,技法还是勾皴晕染,这跟要用平常学到的几何公式去解一道30分的高考附加题是不一样的,因为解附加题是考验思维的缜密度,以及对公式的熟练掌握。无论怎样解,它都有答案。即使公式忘记了,也可以自己快速推导出来。但是解一道绘画题,是没有固定公式和固定答案的,只能拼画家的领悟力和创造力,没有对错,只好与更好。

蔬果四条屏  陈福彬

在解题时,福彬博士回归到了题材这个本体上来了。

总的来说,福彬博士画蔬果,与王维写农事诗一样,都是站在此岸抒写彼岸,因为他们的身份并不是农民。然而,对于福彬博士来说,这并不是不足,而是另一种优势,因为早年对泥土最朴实的认知,在经过青少年时期求学深造的提炼后,会变得更加深沉。

题材虽然平凡,但是可以重新再认识和再表现的。那么,从平常蔬果,甚至是文人的案头玩物,到天下粮仓,在这个大跨度里,需要一个画家用多么深厚的人文情怀来填充?需要有多少次从王维到范成大的转变?

椿花  2017  陈福彬

其实,从福彬博士近几年的作品来看,他都在思考如何在平凡的蔬果题材里注入更多、更鲜活的人文气息。从一根绑菜的绳子,到各种盛菜的器皿,从笔性到设色,他都试图提取一些有温度的符号。但是,他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在眼前这个宏大的主题上,似乎都不适合。

此时,从此岸已经很难看到彼岸的灯塔,回到对岸再把自己渡回来,是点亮灯塔的唯一途径。经过半年自渡,在完成的新作品里,我们看到的蔬果已经不再是此前被修饰过的书生蔬果,而是充满了野生力量的春蔬秋粮。

说实话,我一看到这幅作品,瞬间就想起东坡先生。东坡先生是吃货,凡是好吃的,自然会令他眼前一亮。但是,我想《青山绿水粮满仓》给他的感觉,应该不是美食的滋味有多好,而是饥饿是多么可怕。

元丰三年大年三十,苏轼从“乌台诗案”中捡回一条命,被下放到湖北黄州“回炉重造”,他从一个有丰厚收入的士大夫变成了一个赤贫分子,没有收入,没有土地,没有房屋。饥寒交迫令这位小地主出身的名人夜不能寐。他给好朋友写信,把自己比作“丧家犬”。他的米缸空了,晰蜴在里面慢悠悠地爬着,还时不时停下来看看他。他很无奈地问:“谁能告诉我,晰蜴是哪种官阶的俸禄呀?”深夜,他听到饥饿在腹中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内心充满了绝望感。迫于生计,他像农民一样开荒种地,以最悲伤的心情面对无情的干旱和洪涝灾害。艰难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有朋友偶尔接济,自己开的荒也有薄产了,才基本结束了日日饥肠辘辘的状况,过上了“他年记此味,芋火对懒残”的日子。

蔬果小品  2017 陈福彬

在惠州和儋州,东坡先生再次深度体验了饥饿的滋味。求生的本能和珍惜生命的情怀使他像当地人一样,以山芋充饥。为了储备粮食,他和小儿子苏过在草堂周围种上各种甘薯。看着那些茁壮生长的山芋,东坡先生感觉很安全,很幸福!

感恩山芋,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成全了东坡先生的气节

薯粮秋熟(局部) 2015  陈福彬

其实不止东坡先生,在号称具有长久盛世时代的北宋,饥饿是一个显然的存在。翻阅宋代传世书札,除了像晏殊、钱惟演、司马光等一些长期生活在汴京、洛阳大都市的大地主,很多士大夫都有过贫穷饥饿的深切体会,比如文同、黄庭坚等等,艰难时候,都是靠朋友的救济过日子。那些被现代人解读为美食帖的宋人手札,有些是生于我们这个丰衣足食年代人们对它们的假性解读。

清趣   2014  陈福彬

福彬博士在春蔬秋粮里释放出来的天下粮仓的情怀,是跨越时空的人文情怀。

然而,这种情怀并不见得能被很多人读懂。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大多数人已经解决温饱、少数贫困地区都还被纳入国家扶贫方略的幸福国家和时代。可是这恰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幸福的事。为什么必须要经历特殊年代,才能读懂《初踏黄金路》《粒粒皆辛苦》。为什么必须要经历饥饿,才能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在如此恢宏的主题下表达春蔬秋粮的物质与文化使命,技法的使用就变得很谨慎。

在技法的运用和艺术形式上,如果熟悉福彬博士作品的话,可以看出他舍弃了很多熟练的东西,把曾经非常灵巧的东西重新变回拙和钝,甚至是根本就不用。这样一来,精致的、历历可数的东西变少了,出现了混沌的、厚重的东西。近看,画面里是时蔬杂粮没有章法的随意搭配,远看却是布置有度、设色从容的山水造型,让人想起沈周的《东庄图册》。

显然,福彬博士在构思《青山绿山粮满仓》的艺术形式时,一定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但是,它没有像《群乡蔬谱图》那样压过题材的风头,而是与题材相辅相成,一起表达了画家预先设定的创作主题。

新苗  2014  陈福彬

在一场如此清晰的创作逻辑中,冒险只是表象。而逻辑的下一步,就是在题解完了、画卷已经交毕之后,将开始一场新的命题游戏。因为《青山绿水粮满仓》带来的经验更新和大量腹稿,会给福彬博士的研究性创作增加了很多个子命题。在这样一个缜密的布局中,平凡的萝卜白菜、小麦高粱,它们会释放出什么样的独特美呢?只能静等福彬博士的下一批作品了。




文:仇春霞  美术学博士  北京画院理论部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