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谢崇崐,1949年生于昭通,号一牛,别署澄心斋。曾任昭通市文化局副局长、昭通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昭通政协常委、昭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00年评为中国书协“ 德艺双馨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滇云印社社员、昭通市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名誉主席。
谢崇崐数十年守砚不移,书法尤擅篆、隶,并精于治印,堪称昭通当代双绝。其篆、隶取法甚广,涉足甲骨文、金文、秦篆、清代篆书及诸多汉隶碑刻等,尤得境内汉晋文物之熏陶,心追手摹,渐得佳趣。他精熟“六书”,有着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书法注重来源且能融会贯通,不作雕饰,开合有度,变化丰富,风格古朴雄劲。其大篆用笔老练精熟,取法质朴高古;其小篆用笔精准而有法度,又显现出自然而灵动的节奏。其隶书取法较广,曾习《石门颂》《孟孝琚碑》《衡方碑》《张迁碑》等,行笔利落熟练,但不拘陈法,率性挥就,个性突出。
书法作品被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收藏、刻石。出版有(澄心斋痕・谢崇崐书法篆刻集)等。论文《孟孝琚碑书法管窥》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汉代碑刻学术讨论会”,曾获云南省“彩云杯”书法金奖等。
谢崇崐隶书-汉· 《孟孝琚碑》
历史背景:《孟孝琚碑》于清光绪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在云南昭通东郊白泥井出土,因为在出土时就断失碑首,因而又被称为《孟琁残碑》,原碑风貌今已无缘得见,现存残碑高1 . 33 m ,宽0 . 96 m ,文行十五行,每行顶格二十一字(其中第五行存三字,第十三行因上截已失而空无一字...
学术价值:这是云南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因此震动了海内的硕学名儒。他们纷纷根据残碑的文字进行考证。梁启超、罗振玉、袁嘉谷等人认为是西汉之碑,对之评价极高,誉之为“滇中第一石”、“海内第一石”,称之为“南中(云南)瑰宝”,“稀世之宝”。
孟碑补阙:赵藩、方国瑜、杨守敬等人则认为是东汉之碑。昭通谢饮涧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上,把立碑时间定为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并在参考了大量东汉墓碑的基础上,拟补了孟碑阙文88字。是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珍贵资料。梁启超曾云:“见此碑可证汉隶今隶递嬗痕迹,皆与书学有关”
谢崇崐篆书-唐·《袁滋题记摩崖》
摩崖题刻: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 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历史背景:【袁滋题记摩崖】刻于779年,云南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的豆沙关崖上,古称石门关。唐德宗时出兵南诏,大败吐蕃,与南诏会盟。南诏王异牟受唐册封为南诏王。此碑为此事立碑。袁滋受唐遣,持节赴云南册封,途经豆沙关时作摩崖题记,共8行122字。除“袁滋题”篆字外,皆为楷书。袁与李阳冰齐名,工于篆书。
《乌蒙古韵》
沧海桑田乌蒙起,关河潺潺向东去。
五尺栈道南丝路,豆沙袁滋史题记。
僰人消亡悬棺疑,茶马古道仍前行。
峡谷神秘大坝起,天堑通途胜神力。
谢崇崐篆书-唐 · 刘禹锡《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谢崇崐篆书-唐 · 王维《临湖亭》
原文:“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鉴赏:诗人王维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驶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谢崇崐篆书-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太白先生竟连写了峨眉山、青衣江、清溪驿、三峡与渝州,可见他对蜀地是多么熟悉与眷恋。四川大好山水,值秋夜,想必更是另样妩媚。
谢崇崐篆书-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原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鉴赏:读书人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能够将儒家的智慧义理发扬光大,教化万民,才是读书人的立足之本,我们是为了继承先贤的智慧,创当代太平盛世。
谢崇崐篆书-南北朝·宗炳《澄怀观道》
按:澄怀观道是南北朝山水画家宗炳论画的名言。宗炳游历天下,画了不少山水画。后来老病不能出游,只好躺在床上看自己过去画的山水,权当游山玩水了。“(宗炳)有疾还江陵 ”,叹曰:“老疾将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史・隐逸传》)。澄怀,澄是澄清、怀是胸次。静下心来,去除杂念,改变思路。观道,从山水画中悟“道”。澄怀观道提出了一个山水画的美学理论,即山水画的画技画工只是外在的“形”,“形”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重要的是山水画中蕴含的“道”,画家的优劣就在于所画之画是否有“道”,即有神韵,通天地之道,给人以人天感应的美学享受,这也应该是谢崇崐先生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完成那审美的人,提供审美的主体条件。
“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谢崇崐篆书-清·陆次云《登岱》
原文: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翻译:不尽的黄河从远方奔驰而来,仿佛被大海吸纳而去;混圆的天穹笼罩四方,好像把大地都包裹在其中。
鉴赏:《登岱有感》
天梯徒行登岱宗,青山磐石尽崇宏。
蝉鸣小溪把歌颂,无限风光在其中。
谢崇崐篆书-清·曾国荃楹联
原文:“传家有道唯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鉴赏:忠厚传家,率真处世。率真之人,简单而真诚,可爱又可敬。率真的人多少有点憨味,带点傻气。率真的人大度,他的豁达是本性的流露。
谢崇崐隶书-(风清气正·求同存异)
风清气正:关山阵阵,呼啸声声,匆匆夏去秋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一派金色尘埃。
求同存异:知行易难和为贵,求同存异孝当先。海纳百川襟怀广,天理国法情亦兼。
谢崇崐篆书-《大观楼长联》
原文: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鉴赏:滇池风景区,这就是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昆明滇池。它方圆五百里,既有湖泊的秀逸和韵味,又有大海般的气势和情调。 滇池风景区位于昆明城及滇池周围地区。景区包括昆明城、滇池及附近众多的公园、名胜古迹,总面积770平方公里。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谢崇崐隶书-《大道通天》
大道通天
越走越宽
九州传颂
盛世诗篇
你看这儿
田野平旷,大道通天
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有百花秋有月
——此乃《昭明通达》是也
谢崇崐刻-鹤村长寿 朱文
其用刀看似精工细雕、谨小慎微,而实是游刃有余,在刀刀生发中见酣畅之情。寓巧于拙的分朱布白形式可谓精妙,但看似巧工细啄的工笔实际是写意手法刻成。
不记得是哪位专家说过,文字改革中有些字是不能简化的,例如这个“愛”字被简化作”爱“。没有了心,谈何去愛,没心之愛,这还叫“爱”么?
俩个爱字古今分,祖先智慧爱有心。竖看有心才为愛,横看爱字变为神。凡夫俗子简化字,不知天机在于心。凡夫俗子简化字,无心之爱不再神
谢崇崐刻-天道酬勤 朱文
印文秀劲而富有变化,布局峻险中寓平稳,有超逸之趣。用刀犀利,所作印面不事残破,极尽真率之感。崇崐先生艺术生涯正如印文中表达一般,在书法刻印上下了诸多功夫,几十年如一日般坚守初心,努力和付出定不辜负先生。
喜欢从内心挖掘事物的本质,热爱文化,又不局限于文化,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更应该讲是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表达。
走进神秘的滇域王国,见证一场属于云南书画艺术的“盛世芳华”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