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唐辉先生学艺伊始就直取传统精华,他先人物后山水,迎合着文心格局逐步开张,他举止坦荡,内蕴丘壑,体察万物,博纳万情,最终山水世界更使得他澄怀畅神。
唐辉先生一直主张每笔都要求“变化”。众所周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造就了它是一门程式化的艺术,对笔、墨、线、点的要求非常规范。但,凡“物”一体两面,“创造性”才是“程式和规范”的根本要求,“保守性”则是其底色要求。
《龙吟松韵》/ 唐辉
自古由南朝的谢赫“六法”至五代荆浩的“六要”乃至明代李开先的“神、清、老、劲、活、润”六笔法,再到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均是于创作实践中一个递变、转换、肯定、再求证的过程。
所以,“成法”与“变法”是“传统”的一体两面,是处于“运动”状态,“变”方是传统本质,这与我们华夏的《易经》思维一脉相承 。若一味死守“成法”,也许就成了糟粕。由此,再观唐辉的“用笔”变化,全赖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他依心性长久沉炼于碑隶古趣,并结合绘事的诉求不断深入调整、变化气质,逐渐生成了他现在的书体风貌:似行似楷似隶,几丝篆痕,几许碑意,入古出新,质拙气匀。再依此“好笔性”入画,便簇生出了他“浑浑瀚瀚,自成丘壑”的山水大境界。
《苍翠江帆》/ 唐辉
所以,中国画的“笔墨之道”最后全归乎了“用笔”,识得“用笔”也便读懂了中国画,历来鉴定家们都深谙此理。黄宾虹先生曾言:”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而宾翁用笔最基本的规律是“平”,即要求用笔平稳、平衡、力量平均。
《江帆远眺》/ 唐辉
今观唐辉山水用笔亦有之:气韵生动,层次丰富,全局观照,处处精微。唐辉先生一直坚定认为:中国画就是“写”的艺术,“书法”是中国美学的核心,”以书入画”顺理成章。因此他对线条的质量颇有心得,他认为线条是画面最为重要的元素,画面的“物”“象”结构首先离不开线条作为“筋骨”的搭建,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
《云藏三伏暑》/ 唐辉
关于创作中的施水运墨环节,唐辉亦是体现他“写”的功夫与机敏特质,因时因性因材而使得笔墨色与水相亲而教化,韵致在随心挥写中显清雅、温润、苍茫一片。所谓“巧变锋出”“笔无妄下”,在乎唐辉心中一个“觉明雅净”的状态。也因他较强的“笔性”,他的画面在“笔笔生发、呼吸匀畅动感中,笔笔拆得开,也拎得起”,且对立统一关系转换恰到好处。他在追求中国画“内美”的道路上走出很远了。
《命韵》/ 唐辉
文章由北京京海墨韵新闻中心整理发布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京海墨韵书画院”或 京海墨韵艺术馆“,了解更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