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张仁芝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以及画风善变,在圈内早已出名。其实,画风多变只是表面现象,张仁芝是在变化的画风中求索与尝试属于他自己的风格样式和艺术语言,表达他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审美理想。
他是这样解释画风多变的原因:“写生次数多了,每次总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因此,画的意境、构图、笔墨也就不应该相同。总之,强调笔线在画面上的支撑作用,但表现手法不想太固定。”
1935年10月7日,张仁芝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一年后,随父母迁回祖籍天津市蓟县西关村。受儒雅家风的熏陶,张仁芝自幼就习书法,好绘画。
1953年,张仁芝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接受正规美术教育。
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保送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李苦禅等诸位大师,广泛学习人物、山水及花鸟画。
1962年由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入北京中国画院青年画家研修班继续学习3年,在秦仲文先生指导下,系统临摹宋、元、明、清山水画,学习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
1964年,张仁芝创作《炉前》。1965年,张仁芝结束学习,转为专业画家。
张仁芝作品:《炉前》
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
北京画院收藏
1966年张仁芝与李颖合作的大幅素描《兰考人民多奇志·甘教日月换新天》等一批人物画作品在美术界颇有影响,是他早期的成功之作。囿于六十年代的政治气氛,张仁芝当时的作品主要是人物画。
进入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政治运动的寿终正寝,张仁芝将艺术视角放在了山水画的创作上,他将目光集中于对线条的艺术表现力的系统研究和广泛试验。长期的书法习练,这时派上了大用场,具有书写性的线条,在他的美术作品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无论川岭山石、房屋树木,都以均匀淡墨的遒劲细线勾勒,稍加皴擦点染,使画面充盈着清雅俊秀的气息。
张仁芝作品
《桂林叠彩山写生》
1978年
张仁芝作品
《梵净雨后》
1999年
张仁芝说:我要在艺术上不断突破自己。许多朋友说我老是在探索,就是因为我总觉得我那艺术之神还没降临到我头上,我还要苦苦地追求艺术的美神。回首过去,检点业绩,成绩大小不说,我对艺术创作的投入是真诚的。我信心十足,满怀激情,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奋进。
张仁芝作品
《东岳胜境》
2004年
张仁芝作品
《京郊春色》
2016年
张 仁 芝
北京画院专业画家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文章由北京京海墨韵新闻中心整理发布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京海墨韵书画院”或 京海墨韵艺术馆“,了解更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