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圖1即題圖:楊希雪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之《山的呼喚》;
“艺术头条”: “人与自然”观念及其“天人合一”境界
—欣賞楊希雪「人與自然」120幅系列水彩畫
文/ 王 曉波
楊希雪的視覺藝術作品以多元性著稱國際文化界,楊希雪多元性還體現在他繪畫藝術是多方面的,在視覺藝術的這樣具象、抽象,以及油畫、水彩、水墨的多種語境里自由發揮,交叉實踐,互為吸收,兼收並蓄,從而實現了他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和禪變。而今天我要說則是他2016年3月創作完成的「人與自然」120幅系列水彩畫,即繪畫理論實踐。
「突破相機,天人合一」是楊希雪先生「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的創作觀念和最高境界。英籍華人藝術家楊希雪是在水彩畫的故鄉開始了他在中西方繪畫探索和研究取得成就的。1969年楊希雪帶上中國宣紙和筆墨,遠渡重洋,闖入英國藝壇,40多年來他不倦進行著中英文化交流和研究,他潛心於藝術創新的創造和探求,2016年他又進入「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創作。2016年4月21日楊希雪委託英國攝影師沈進明先生發給傳來120幅「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作品。楊希雪老師還說:「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傳統繪畫理念的核心思想,畫家的作品能達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那就可以視作上品了。歷代繪畫大師都向著這個最高的境界去努力,但是由於種種理由,包括對這種理念的認知程度的深淺、層次:表現手法、表現技巧、所用媒材的差異,結果都會在很多方面出現不同的效果,這是正常的現象,沒有一致的的標準予以估測,但可以肯定是未能達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圖2:楊希雪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之《春的氣息》
英國水彩畫有深厚寫實傳統,楊希雪先生正得其熏染,受其嘉惠、殊為難得。楊希雪先生長期攻水彩和油畫而又主要擅長於風景的描繪,因此他在這一領域中的造詣頗高。然而,楊希雪並未停步於此,而又不斷用繪畫實踐來探索他的藝術理論。
「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正是他不斷用繪畫實踐來探索他的藝術理論。
「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使楊希雪的藝術理論,也迎合了他過去的理論的探討。楊希雪先生認為:視覺藝術創作畫作要跟人的審美情趣發生共嗚才會有出路。這個「共嗚」是多重交叉的、遞增反復的、獲新多感的「審美情趣」,人性都在追求美好、抒適的的生活,尤其是精神層面上的文化藝術品味。亦如人為什麼要化裝打扮?還要穿金帶銀,即使面目更美麗動人也!何樂而不為呢?故明乎此,楊希雪就去構想江山如畫的美麗。
毋庸置疑,畫的素材和靈感都原於自然,但楊希雪心中一定要美於自然。楊希雪先生說:「相機拍攝不到的美景,人們才會有新的感覺,才會具有欣賞價值!因為天仙一樣的美女都還要化樁追求比原貌更美啊。為大自然化裝,也是人類審美習慣。屋前屋後種花、草、樹、木等園藝就是為了環境更美麗呀」!圖3:楊希雪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之《感受森林》
西方人的傳統繪畫,依賴視力感覺的物象,亦即是那特定時空條件下所見到的視覺,盡可能如實描畫下來,幾乎可跟照相效果一模一樣。視覺有一個焦點,這也是西方的視覺理解力,做到在那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描繪圖象,就是最大目的和要求,但很少加入個人的想法,加多少或減多少什麼,以使其比原貌更加美麗動人,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年代,人們要把俏像或風景留給歷史,都得請來畫家寫真,務使酷似原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什麼都變得很快,要把需要留存下來的仼何圖象,都得用相機去處理,三歲小孩都可用上相機拍攝。相機「排擠」畫人的結果,舊的繪畫理念機乎無存在的價值了,不是嗎?傳統的繪畫太死板,速度慢,費時曠日,依十足畫似又絕不能鬥贏相機。何苦去留戀傳統呢?即使相機拍攝得不夠理想,也可以通過電腦軟件加以修改,市面還有圖象七彩放大機,仼意尺寸都快捷便宜呀,這似乎是傳土統畫及傳統廣告行業倒閉的原因。
楊希雪先生說:「我想畫山水畫,畫似了就不等於我們所期望達到的美麗程度、請去查找歷代名家畫作,看看那些美不美麗?我本人特別留意去分析比較和評估,我只考慮它的學術價值,結論是依樣畫葫蘆,沒有太多值得去摸仿和繼承的學術價值。途穹末路的傳統繪畫理念與方法,現代人該怎麼走?我看出路還是有的」。
楊希雪「人與自然」系列水彩畫這120幅作品經過很多公眾的欣嘗過後獲得了贊賞不絕的回音。這緣於創作者楊希雪先生心中有「突破相機,天人合一」之美, 無不令人欣賞點贊!
【注:1. 本文2016-05-19王晓波首发首页搜狐新闻; 2. 王曉波 藝評2016.5.19 於深圳南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