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寒云的梁溪“朋友圈”
图文\安健
安健 资深媒体人、文史随笔专栏作者、中国南社研究会会员
袁寒云,贵为“皇二子”,民初暴得大名,天下无人不识君。家乡无锡(故称梁溪),袁公子的朋党亦很多,诸如廉南湖、吴观蠡、杨味云、杨令茀、孙寒厓、孙颂陀、侯疑始、钱瘦铁、汪大铁、张光宇等,真没想到其梁溪朋友圈有如此之众。要是当年就有微信的话,那袁公子拉的“群”,肯定爆棚。
壹
廉南湖为袁寒云师执辈,两人交情非同一般,可谓挚友与知己,袁在诗中称颂“南湖谅直存”,将其视为交友三益之典范。廉南湖,名泉,光绪二十年举人。翌年在京会试时参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他精通诗文艺事,并以此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后任户部郎中。光绪三十年冬,因不满清廷统治,辞职南归,移居沪上。在上海曹家渡购地筑园,造“小万柳堂”别墅,并创办上海文明书局,其时寒云经常往来于京沪,两人时有诗文交往。两人又都收藏甚富,“诗友”之外又是“藏友”。《南湖集》中收有数首与寒云唱和之诗。其中有一首诗记述寒云“携淳祐本绝妙词选,登天平山,饮钵盂泉”之举,谓其“戴星载酒游三日,名画奇书共一船”。携宋本,登名山,饮醴泉,如此这般天下绝美之雅事乐事,亦只有袁公子能为之。有几人能登高而手携宋本乎?一页宋版一两金呀!《寒云日记》未记此事,《南湖集》可补逸史。另寒云两字之出处,一直未加留意,读《南湖集》方知袁公子“得宋人蜀道寒云图,因以自号”。

(图为:《南湖集》中与寒云诗歌唱和)
貳
吴观蠡是无锡报界耆宿,民国初年曾主编过《锡报》。抗战爆发后,吴观蠡举家避居上海租界。民国二十八年,在上海恢复出版《锡报》,曾请袁公子写过专栏文章。其时,吴观蠡与袁寒云同在沪上,吴观蠡常邀寒云弟子、报界同仁俞逸芬一起访寒云,《寒云日记》有“观蠡、逸芬来”、“座有观蠡”等语记之。
叁
杨味云、杨令茀兄妹也都与袁寒云稔熟。袁寒云称杨味云为世丈,是其父执辈。杨家为无锡望族,杨味云仕途畅顺,光绪间入京任内阁中书,后入大学士孙家鼐幕府。清廷引退后,在袁世凯政府中,杨味云历任盐政处总办、长芦盐运使、粤海关监督、总统府顾问兼财政咨议等,是袁倚重之人。杨味云的文才极好,常与寒云通翰墨,著述有《云在山房类稿》、《云薖漫录》等传世。味云之妹杨令茀,自幼即师从江南老画师吴观岱学画。后随长兄杨味云去京华,得以拜文坛耄宿樊樊山为师(寒云亦从樊山游,与杨令茀为师兄妹),并结识齐白石、陈师曾、林琴南、廉南湖等人,画艺及诗文日益精进,故有“杨家小妹才气高” 的美誉。她还被袁世凯聘为家塾教师,故与寒云乃亦师亦友之关系。民国早年她曾在北京与齐白石一起举办过画展。袁寒云的《洹上私乘》中收有杨令茀绘的《袁慰亭垂钓图》。杨令茀1978年病逝于美国卡麦尔城,终年91岁。其侄杨通谊遵照她生前遗嘱,将其珍藏的文物、书画,分别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无锡市博物馆。无锡的捐赠仪式,我亦参与采访,并撰文刊之报端。1982年,她的遗骨安葬在老家无锡管社山下,墓碑由刘海粟题写。

(图为:杨味云《云在山房丛书》)
肆
侯毅,字疑始。侯毅师从于严复,严复以笛卡尔名言“哲学以疑始”,赠字于侯毅曰“疑始”。袁克文在其《寒云日记》中经常提及其名。侯毅曾撰《洪宪旧闻》,收录在同邑杨味云所辑的《云在山房丛书三种》内,笔者书架亦存有。洪宪败后,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摭拾旧闻,撰于报刊,然每每或附会讹传,或向壁虚构,多有不实之事。而侯毅与袁寒云相熟,所以于袁世凯的秘闻轶事所知甚多,故信而有证。然寒云撰《辛丙秘苑》,为其先公辩;侯毅撰《洪宪旧闻》,为其先师辩。其师严复乃筹安会六君子,侯毅称其师署名发起筹安会非其所愿,乃不得已耳。后王蘧常撰《严几道年谱》亦引用侯毅之说,可见所言不虚。我书笈中有侯毅的藏书两册,民国十一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排印的《锡山先哲丛刊》中严绳孙《秋水文集》、邹迪光《愚公谷乘》两册,每册首页下角均钤有“侯毅”姓名小印一枚。

(图为:《秋水文集》,侯毅藏书钤印)
伍
孙揆均,号寒厓,为寒云之良友,交往颇密,袁公子来无锡游玩,大多由他陪伴左右。郑逸梅在《袁寒云的一生》中记载:“寒云偕孙寒厓循梁溪,入太湖,登万顷堂,湖上三山峙立,微雨凭栏,极苍茫之感,曾留题一联云: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湖天一阁,重阳风雨是江南。”早年在博客上发帖时,承好友玉印堂兄告知,《寒厓集》中有孙与袁的多首唱和之作。前些年在网上幸识孙寒厓外孙阮祖望先生,承蒙惠赐《寒厓集》复印件及电子版。此电子书为阮祖望先生在电脑上用软件自己制作而成,其于先贤之书函如此珍惜,并广为传播,令人敬佩。《寒厓集》是孙揆均诗作汇编,民国十二年出版,线装活体字印刷。由同邑廉泉编,两人有戚谊。袁寒云题书名,吴稚晖作序,俞仲还题记,金拱北于扉页作《寒厓图》。寒云颇重与寒厓之情谊,对寒厓之诗艺亦颇推崇。廉泉在《南湖集》中记有一事云:“寒云病卧申江,癸亥中秋后二日,余访之于侯在里寓楼,半夜灯前,谈十年事,不禁感慨系之。余谓后世子云不可知,请及时自定诗稿。寒云曰,吾平生酬应之作,向不留稿,间有一二可意者,钞付奚囊,亦不自知积稿几许?病小瘥,当探囊出之,或录数卷,与寒厓集并传其可也。”袁公子欲将寒云集与寒厓集并传,可见两人契厚也。寒云曾有诗答寒厓、南湖云:“寒厓肝胆士,南湖谅直存。照我入肺腑,裁诗解烦冤。直如肉白骨,可以掀覆盆。诚谊动先灵,中夜通梦魂。终天铸长恨,涕泣感无言。惊起思二妙,八荒郁沉昏。”其时寒云因诗而被兄所陷,遭父局囿于北海。郁怨之时,寒厓与南湖赋诗寄情,聊作宽解,可见情谊之深。袁公子天下皆友,然良友无几,骨肉之友更罕,读之令人唏嘘不已。孙寒厓写得一手瘦金体,我曾藏有其一副虎皮笺对联,后友人好之,便割让了。

(图为:孙揆均《寒厓集》,寒云题名)

(图为:笔者旧藏孙揆均书法对联)
陆
孙颂陀,名肇圻,钱基博表兄,钱锺书表叔。曾寓居沪西蒲石路,署蒲石居士。民国时诗人,与袁寒云为诗友。袁殁后孙作挽联:身世难言,词赋江关空寄慨;华年逝水,烟霞风月彀销魂。被郑逸梅认为是众多挽联中最为贴切者。
柒
汪大铁是袁寒云门下弟子,向寒云请益书法、诗词,得益良多。汪大铁曾请袁寒云为其书写《分明》两诗,即“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句也。袁寒云用隶楷两体为其书之,笔光墨妙,极精。汪大铁又请胡瘖公补图,请太师方地山题签,然后征引名家题跋,装裱成一手卷,亦艺坛一时之佳话。我藏有汪大铁编辑的《空谷留馨集》,为民国私刻本,内有同门俞逸芬为汪大铁题先师分明诗卷,并记述其事。俞逸芬与汪大铁学寒云书体最能传其衣钵。我亦藏有汪大铁的一帧书法扇面和一枚所镌印章,其为同邑书家张涤俗所刻,我与张涤俗先生是忘年交,张老仙逝后,其家人将此印馈赠于我,留作纪念。

(图为:汪大铁书法扇面,笔者藏)
捌
钱瘦铁与袁寒云亦相熟,钱瘦铁之师为清末“四大词人”之一郑文焯,是袁的师执辈,袁亦盛赞其词作。钱瘦铁曾为袁寒云镌过印,据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中说:钱瘦铁为袁克文刻姓名章,其中的“克”字篆法有误,与六书不符。笔者即查阅书柜中光绪版《重订六书通》,确如其说,“克”与“充”下面的“儿”字,看似相同,而篆法却是不同的。随后我又翻阅了由钱瘦铁弟子吴颐人和钱侄子钱大礼编辑的《钱瘦铁印存》,未见此印。据陈巨来说,钱瘦铁后来亦知道刻错了。我见《钱瘦铁印存》中另有印文“克勤”的章,其“克”字的篆法已是准确的了。

(图为:《钱瘦铁印存》中“克”字)
玖
张光宇,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作者,中国现代动画艺术的的奠基人。上世纪二三十代活跃于沪上艺坛,与袁寒云交往颇多,曾参与袁寒云发起的中国文艺协会,袁寒云当主席,张光宇为干事。又参与袁在上海发起的伶选大会(即选美),袁当会长,张当顾问。结果选美没选成功,文艺协会刚筹备得有些眉目,袁便离沪走了,此事最后亦不了了之。张光宇虽为同乡,然吾生也晚,无缘识得。其胞弟张正宇,亦美术名家,书画俱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京城返回家乡时,在无锡崇宁路裱画店识得荆公一面,后请邑中前辈张涤俗先生代为求得一幅墨宝,寥寥七个字却用草隶篆三体书出,别具风范。常于春秋之际,悬壁书房,品茗观赏,不亦悦乎。

(图为:张正宇为笔者所作书法)
尾
蒐集和关注袁寒云的资讯已有些年头了。吾辈若是早生五十年,或许也能在袁公子的梁溪朋友圈中混个脸熟,如今只能降格成为其众多粉丝之一。闲来无事,陆续从旧籍故纸中捡出些陈芝麻烂谷子,拉杂闲扯,以资茶聊。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