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承与变革——锺正山先生画竹漫谈
竹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题材。早在《诗经·卫风》中,便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描写了,至中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其后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又经柯九思、倪瓒、徐渭、郑燮等历代画竹名家的笔底造化,画竹的相关理论和技法得到高度发展。他们不但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竹子的自然特征巧妙相连,而且将竹子的个性特征与人类的象征、比拟手法相结合。“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的挺直、坚韧等植物属性,正是美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化身,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写照。因而,历代名流逸士、文人墨客大多咏竹赞竹,王羲之子王徽之发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感慨,苏东坡亦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之语,他们以竹喻人,以竹写情,以竹抒怀,以竹壮志,极大地开拓了竹子的意象与内涵。爱竹画竹这一文人传统延续至今,即便是锺正山先生所身处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圈,亦不例外。
倘若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以有机生命体相类比,稳定的文化基因形成其独特性和连续性,在内部审美观念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体现该绘画体系的自律性演进。生命体有自我调适和吐故纳新之机能,这种自新和包容的能力铸就了中国文化长存于世的可能性,锺正山便是其中生动的一例。作为新型国家的马来西亚在20世纪中叶以后,于文化方面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兼容并包态势,这在某种意义上也造就了其传统文脉中所吸取的中国水墨画逐渐偏离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事实。杂糅的文化语境孕育了锺正山的艺术变革。锺正山先生为南洋画派创始人陈文希的入室弟子,从其画竹作品看来,无论是中锋写就的竹枝竹叶,还是墨笔纷飞的写意面块,上承海上画派之遗韵,深得吴昌硕之厚重、朴拙。锺氏循此上追徐青藤、八大,借径扬州八怪,深得其理,广承其道,其笔下的竹子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家观察自然的特色视角与抒情写意的独特方式。锺氏画竹又师古不泥,融冶求变,取经史前艺术,学习马来西亚的民间艺术,并向西方现当代艺术巡礼,揣摩章法,探索色彩,融会东西,营造新境,大胆推动不同画材、画法、画境的交叉结合,可谓是别开生面。
锺正山先生画竹,不仅传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更是将竹子“竹报平安”“虚心劲节是为人师”之类吉祥喜庆、寓教于乐的美好寓意传递给世人。这些竹子作品中笔墨与色彩的铺陈摆放,以及其中所蕴含烂漫的情怀、诗趣的观照、欢畅的思绪等等,无疑开拓了竹子题材的新境界与新意趣,犹如自然与精灵的吟唱,不论是竹间絮语,抑或是馨香一叶,均是颤动人心,沁人心脾。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强调和谐自然、平衡发展,已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共识。锺正山先生笔下那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竹子画作,不但是现代人心灵观照自然的呈现,而且预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前行。
林夏瀚
己亥大暑记于恪时书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以下为锺正山竹作品欣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