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三步 通过理论学习,拥有实物标本,看惯确真红山文化玉器藏品(馆藏最好,当然馆藏品也有仿制品),就要开始学习掌握红山文化玉器外观的各种开门特征了——谓之为“征”。此环节学习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上最为重要。
红山文化玉器开门特征的学习,要从“工、沁、壳、斑痕、光”等五个方面入手。
工——即工痕,做工留下的痕迹特征。工痕包括:切割痕(切割痕又分线切割和片切割);钻孔痕(钻孔痕又分桯钻痕和管钻痕);还有减地、打洼、宽阴线、U形底、瓦沟纹、钝刃边和器物表面打磨抛光留下的痕迹等等。
沁——即玉器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所处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所致,使玉器表面失去水分所引起的色变,通常称为受沁,有白色沁、黑色沁、红色沁、褐色沁等。器表沁色的基本特征是:无论什么颜色沁,在沁痕的边际,反射光的角度和亮度不发生改变。从沁像形态上有云雾沁、局部受沁、奶白皮、鸡骨白等。沁色多数是阴阳面,当然也有通体受沁的奶白沁和鸡骨白。
壳——这里指的是碱皮壳,一般呈黄白色且分层出现。碱皮壳是由玉器表面附着的水里的钙质结晶而成。碱皮壳与玉器表面结合严密结实,坚硬而有脆性,通常以分层且逐渐变厚,最底下一层几乎透明,碱皮壳通常在玉器的一面出现,所谓的阴阳面,碱皮壳很少有通体包住的。
斑痕——是指玉器在长时间使用或埋藏留下的痕迹。有使用痕、鱼籽斑、橘皮纹、冰裂纹等。其中冰裂纹是由温差造成的玉器表面的皴裂,类似钝器撞击冰面形成的裂纹,切记千万不能与玉料原有的绺裂混淆,绺列入里的,冰裂纹是浮于表面的。不常见的蚁穴、收缩等特征暂不做考究。
光——是指玉器历经几千年时间,表面氧化留下的光,有的藏家也叫做包浆,还有的叫做皮壳等等,我们就叫做光。这种时间造成器表氧化的光,宝光内敛晕散,不浮于表面,不发贼,不会形成亮点和亮线,类似蜡表面的光。另,红山玉器中一般不会出现玻璃光。
以上红山玉器表面这些特征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又如何来辨认,稍后交流标本的时,每一项特征我尽量概括为一句话,来给大家做出解释,那样会更加直观,我也会容易说清楚,这里不做详细描述(讲授人:辛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