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重建中国山水画精神图式

  当我们追溯远古来探求中国山水画源头时,总会难以确切把握它到底何时形成。尽管《尚书》、《左传》、《周礼》等古典书籍中曾有记载,尽管也曾出现以日、月、星、辰、山、水等图绘,仍无法窥见其由。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山水画为什么在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换句话说,中国人为什么画山水?是画外在的客观物象,还是画内在的精神内容呢?

  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种事实:山水是人类的生存家园,又是赖以生存的背景,人类不仅得到了它现实存在的经验,而且也获得了它精神的空间。而这种空间正是构建于中国文化精神。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孔子《论语·雍也》)这是中国人首次用哲学观审视自然山水。在孔子看来,自然只是自然,是“静”的产物,倘若借助自然得到心灵情感的抒发,那就是“动”,由此得到个体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愉悦。孟子对山水抱着浓厚兴趣的思想家。他强调:“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他赋予山水更深刻的意义。老子性爱山水。他说:“道之天下,犹如川谷于海江。”(《老子》·六十六章)他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他认为“水”有着柔静、温和、滋养万物而不争的性格,这与天道吻合。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组合。这一观念构成了超越事实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给中国山水画注入浓重的道德和谐精神,而道家使中国山水画有了独立的特质,两者的互补,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基本精神。而中国山水画理论家、画家们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宗旨进行着思考和实践的。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第一部山水画论是以这种精神为主导的。南朝宋时的宗炳在《画山水序》开篇时就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而有灵趣。”这是借用老子“涤除玄览”(《老子·第十章》)来体验圣人之道所显现的具体事物。因为山水有形质之美,所以可以更好、更集中地体现儒道精神。怎样具体地体现呢?“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聚,独立无人之野”(《画山水序》)。如此,我们看到“峰岫峣嶷”是那样的悬崖峭壁,“云林森眇”是如此美妙,这比真实之景还全面,所以成为“神之所畅”。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宗炳的“畅神说”是他通过欣赏山水而感知的,其实质还是“观道”,也就是说通过山水形式实现对中国画学精神更深刻的理解。

  王微《叙画》尽管与《画山水序》有相似之处,但王氏提出以“明神降之”来“或纪心月”,更强调“心”的作用。唐吴道子深谙此道。他画嘉陵江三百里没有勾稿,只是用心感悟,而现代黄宾虹“夜行看山”,可以说他们彼此“心照不宣”。

  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继承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提出的绘画“六法”将“气韵生动”列于首位。“气”是元气,“韵”是音韵、声韵。“韵”是由“气”决定的。老子认为,道产生混沌的气。混沌之气又化为阴阳二气。万物就是从阴、阳二气产生出来的,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换句话说,有了“气”,画就有了生命,有了“韵”,形象就鲜活了。

  唐代张彦远的画论中例举的典故大多出于《庄子》。尤其他讲到的“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历代名画记》),将自然界万象的本体生命归于“道”(“玄”)和“气”(“阴阳陶蒸”)。“道”是最朴素的,它蕴藏着自然界的五色,而水墨的颜色正如“道”一样的朴素。这些言论掘开了水墨山水画的先河。王维不仅十分赞同,而且付诸实践。他称:“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山水诀》)肯定了水墨颜色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确立了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的重要位置。

  应当说,在此后历代的画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中国山水画精神为主导的阐述,为诸多山水画大师的山水画创造指明了方向。

tpr6aNLknT7IFcPkEenV0pSz0GS6f8sT4kgt1EJP.jpg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思想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实践者。庄子主张“真者,所受于天地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庄子·渔夫》);他迎合这种思想提出了“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笔法记》),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荆浩的学生关仝,画史上称其“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宣和画谱》卷十)。他缘何钟爱这些题材?当然是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到那里去寻找“静”呢?最合适的地方是山林、野渡是最适合的地方。五代的另一位山水画家董源也不例外。他摒弃了对于大山大水的描绘,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其作品不仅获得了“平淡天真”,还增添了浓厚的高隐成份,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

vXiYkWdZ7KqJe99DgEV6xfISBHkSfMkSPHXbiaQ4.jpg

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李成以游山玩水为乐。他的山水画雄伟豪放,卓然独立。宋刘道醇说他“扫千里于咫尺,写万里于指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并说他是皈依儒家精神来完成绘画的。儒家推崇君臣、父子主次有别,并视之为不能触犯的社会道德准则。故其称:“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而后穿凿景物。”(李成《山水诀》)他強调主次关系,既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形式原理,也是将儒学精神准确地运用到山水画之中的充分体现。

yKyKgvnAEALm5XdpFuZ0kEA9yJ8NSkWwA0Oq1sos.jpg

宋 范宽 雪山楼阁(局部)

  郭熙用殉道精神在山水中寻找寄托。他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这虽然是山水画布置章法学概念,而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虚”“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tjUkXLm4qiZkzjSaZLcPHnUeCNZnliTdytlvmi0f.jpg

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创立的“米氏云山”,既不是峻厚、峭拔、雄壮的北方山水,也不是富艳、全碧辉煌的宫庭山水。他喜好南方轻墨淡岚的山水,那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归宿。

MwZgTmcTR3syW5O8Qw0612omH5fnABvMILnx97mo.jpg

宋 米芾 春山瑞松

  元赵孟頫身处一个特殊的时代,政治上的迁升和人格上的底下使他心中十分痛楚。他的妻子管道升劝他归隐问道。尽管他最终未能归隐,但其山水作品已经渗入了精神意味。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欲尽去宋人笔墨”(《铁网珊瑚》),从表面上看是强调、重视笔墨技巧及内心的抒发;事实上,他是用精神山水来解脱负重的心理。因为在道家看来,人进入古的境地,也就是进入了高尚、单纯、朴素、伟大、平易的境地。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他在艺术中得到满足。

  元倪瓒少年时饱饫经史诸子、儒释道学,奠定了他精神山水的思想基础。他认为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气”是古典哲学概念。《黄帝内经》称:“诸血者皆源于心,诸气者皆源于肺。”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取其意气所到”(《东坡题跋》下卷)。倪瓒与苏轼表现的是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vC9006ETTLd6e9zWetc9YDadkjw6BkVvCapu3pdq.jpg

元 王蒙 具区林屋

  明董其昌所画的山水构图抓住“远”作思考,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所影响的结果。

eoRlefptWao6gwL77pmMTQmgbiWe5Wns9NAyWTEY.jpg

明 董其昌 书锦堂图(局部)

  清以后的山水画逐渐衰弱。由于“法我派”(石涛、梅清等)异常活跃,而“仿古派”(“四王”)又只有徒表的因袭摹仿,加之几千年封建社会到了穷途末落之时,以中国山水画精神为主导的传统遭到空前的遗弃。“法我派”代表画家戴孝本也承认“媚道”,然最终认可的是“不足与造化相表里”(戴孝本题《山水轴》)。梅清干脆不承认法道,他宣称自己的山水成就归功于所描绘山水本身。尽管石涛的理论受了儒道的影响,但他并不买账。他曾在题画中写道:“万点恶墨,恼杀米颠,几丝柔痕,笑倒北苑。”他之所以总结出“笔墨当随时代”,源于康熙皇帝诏天下诗文风气当随盛世。他借题发挥,批评倪(瓒)、黄(公望)山水如口诵陶潜诗句一样淡而无味,所以笔墨要“当随时代”。那么,笔墨当随什么呢?当然是当随山川,因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公正地说,这种要求个性解放的自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当时仿古风气。但他自己也落下了只图形式、浮张烟墨的诟病。他在晚年的一幅画上题道:“今人不求高古,病在只求花样。”当代画家吴冠中举荐石涛理论,为之作文,其意不过是寻找“形式美”的理论支撑。倘若吴冠中了解到石涛也曾为自己反思时,不知作何感想——也许就不会将“笔墨等于零”进行到底了。

omSB50mQYFN7s4KZkBedTsR8XVfI85o6YfunnHgd.jpg

清 石涛 山水册页

  20世纪中国山水画饱受责难。西方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促使一些文化精英要求变革中国画的呼声空前高涨。这给原本就置于劣境的山水画雪上加霜。尽管康有为借用《礼记》“大同”之义,撰写了影响甚广的《大同书》,且书中揉合了中国儒学等相关内容,然而,他对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进行看无情的批判——他指责苏轼谬发高论,以禅品画,其结果是“谬写枯淡山水及不类之人物花鸟而已”(《万木草堂藏画目》)。他认为中国画学衰败追源作俑者归罪于“元四家”,因为他们的山水画超逸淡远,与禅之大鉴同,“唯国人陷溺甚深,则不得不大呼以救正之”(同上)。他要求采取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否则中国画学就应逐灭绝了。

  相比康有为,表现得更为激烈。他首先要“革王画的命”,称:“倪黄文沈(倪瓒、黄公望、文征明、沈周)一派是中国恶画的总结束。”(《美术革命-答吕澂》)由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最为世人瞩目的伟大人物,所以,他对中国山水画的打击,用“灾难性”来形容毫不为过。

  海外归来的徐悲鸿与康、陈二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认同康、陈的改良主张,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画家,要提出具体实际的改良措施。当然,他对中国山水画的改良并不像康、陈那样一以贯之地深恶痛绝,其间进行了几次变化。他开始指出中国山水画需对景写实,对于云雾改作烘染,不应反加钩勒等技法上的改良。其间他又强调:“采取世界共同法则,以人为主题,要以人的活动为艺术中心,舍弃中国文人画的荒谬思想独尊山水。”(《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或许意识到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舍弃不了,或者说没有必要,他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指出:“现实主义……它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溪、石涛山水么?。”颇有意味的是,姑且不论徐氏对山水画作何评价,单看他所举荐的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等,既没有用素描,也极少采用“写实主义”,相反却更亲近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齐白石认为传统精神是至高无尚的。他的山水画以平远为主,结构极简,开阔明朗,不特别地追求丰富的层次,只任情随意的形式与表现,强调的是带有几分浪漫生活气息的个性风格。需要指出的是,齐氏长期客居京城,多与社会风俗层面接触卖画,他的一些山水用大红、曙红、硃磦等色彩画太阳或渲染天空之类,这些从积极方面来说,体现的是儒家伦理性色彩美学——他使这些色彩更广泛地应用社会习惯和习俗中的文化环境。

  黄宾虹是一个坚定的以中国山水画精神为主导的传统的捍卫者。他对“改良主义”始终抱着一种怀疑、冷漠的态度。人称“夜行看山”的“黑宾虹”,既不是写实,也不是对景写生的范本,是用勾勒点画率施以书法笔法的反复书写,又用“七墨法”层层堆积,黑、密、重、厚,在一片静穆中观照的是宇宙精神及生命的意义,那正是众妙之门。

tSpGjZVyrCveZlAFCjlGTW0vVFyYuSIGPkLUavur.jpg

现代 黄宾虹 树林清居

  张大千年轻时就对中国山水画传统有着很深的理解,中年时临摹敦煌壁画,为他晚年的泼彩山水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尽管有人批评他是“画物质,不是画精神”(陈子庄语),但他晚年的泼彩山水,色彩与墨幻化,千岩竟秀,云蒸霞蔚,达到了恍兮惚兮,大象无形的思想境界。

  傅抱石的山水画并没有逸出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范畴。相反,山水画传统的滋润,使他的艺术卓荤不群。他向来对西方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做法不以为然。尽管他的山水画多少有些写实的成份,但总体上是依托中国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尤其是他那大笔散锋勾勒山川地丘的“抱石皴”,如狂风暴雨般的掠过,纵恣苍茫、水墨淋漓,留下是一片混沌初开之象,倘若用“解衣盘礡”(《庄子·田子方》)来诠释可谓最好。

2RZ7nWtSDOGLioPjqk9A5csFpddcgfT594n8JFdp.jpg

现代 傅抱石 老虎滩海港(局部)

  从以上列举的历代中国绘画理论家、画家们的思想和实践不难看出,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精神。尽管山水画能够兼容着写实与写意、虚拟与表象,直观与寓意,能够观赏自然美景、抒发国土情怀、表现生态环境,能够随当下文化的变革产生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但山水画精神的传统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聪明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一笔需要认真研究的宝贵财富,倘若我们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是一个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岀代价。

作者:汪为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