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中国到西方,从东方到世界。我们一直在相互寻找和张望。怎么样能够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用更加全局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和艺术,来看待我们和其他文化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件重要而且迫切的事情。
而知艺也一直强调以融会贯通的交叉学科思维,打破艺术与多种领域的界限,用这种方式,消解艺术和大众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最终的目的地并不仅仅停留在艺术,而是把艺术作为全新的认识自我与世界的起点。通过艺术,不断矫正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所以我们今天推荐的几本书,就涉及到中国和东方的艺术与西方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探究。这几本书分别是苏立文先生的《中国艺术史》、殷海光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展望》、邵宏老师的《东西美术互释考》、荷兰艺术史学者海伦‧威斯格兹的《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
一、《中国艺术史》
先来说说《中国艺术史》,这本书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书的作者是20世纪系统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第一人苏立文教授,有人把他比作20世纪的马可波罗。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曾说,“因为有了斯诺,西方了解了中国革命;因为有了苏立文,西方了解了中国美术。”足见苏立文的重要地位。
一个外国人来写一本中国的艺术史,他有什么样的底气和特别之处?难道他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中国吗?历史有时候充满了偶然性,一切要从苏立文和中国的不解之缘说起。
二战期间,苏立文1940年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来到中国工作,任务主要是开卡车往返各医院之间送医疗器材。1940年,在菲律宾留学的吴环也回国参加中国抗战。在人生地不熟的成都街头,她曾拦截一辆运送药品的货车问路,而司机热心地送她到达目的地。这位热心司机便是苏立文。这是一场富有戏剧性的相遇,直至他们相爱并最终走在了一起。
苏立文和夫人吴环
吴环对苏立文的影响有多大呢?他曾说:“我比其他西方作者对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更深的理解,那是因为我娶了一位厦门女孩,她用一生的时间陪伴我工作,并为我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否则我将永远是一个陌生人。”在战争年代,吴环帮助苏立文结识了张大千、傅抱石、庞薰琹、丁聪、吴作人、叶浅予、张光宇、郁风和雷圭元等一大批重要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并由此走上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之路。
苏立文和张大千
庞薰琹《家书》,1944年,苏立文收藏
丁聪《边疆部落男子》 1944年 苏立文藏
苏立文的一生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是平行的。他对中国艺术有强烈的共鸣,和中国艺术家有牢不可破的现实中的友谊。那么你对他写的《中国艺术史》想必会非常期待吧!
《中国艺术史》梳理了远古直到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在他的笔下,《中国艺术史》既注重艺术在不同时代自身发展的形式风格,也注重探讨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艺术发展背后的时代政治。而这正是我们极力向读者推荐此书的原因,艺术离不开时代、政治、社会、地缘的大环境。
二、《中国文化的展望》
接下来谈的第二本书《中国文化的展望》,同样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观看中国文化。作者殷海光先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殷海光(1919.12.5-1969.9.16)
在我的感觉当中,殷海光是一个浪漫的赤子。著名作家聂华苓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殷海光的文章《一束玫瑰花》,当聂华苓拖家带口搬进台北松江路《自由中国》编辑部的寓所,作为聂华苓邻居的殷海光看似不近人情、拒人千里,却在花园里摘下自己种的玫瑰花送来,算是见面礼。那篇回忆文章里的殷海光率真、直接、执拗、又处处充满孩子气的可爱。在学术上,他也是这样。他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现实问题进行有力的、激烈的批判,但是到了晚年,他却又勇敢地否定自己,修正与检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转而批评西方现代化的弊病。
殷海光台北故居
殷海光晚年认为,实行工业化,并不等于人生问题的解决。他眼看这个世界技术虽然愈来愈强,但是人的道德却愈来愈败坏,心灵愈来愈萎缩,生活愈来愈繁忙,空气愈来愈污染。殷海光发现西方文明走向了死胡同。而在这个时候,他体验到中国古代文化在生活、心灵层面的和谐统一,在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正是由于殷海光对工商社会弊端的反感,迫使他重新回归古典中国文化中寻找出路。
青读
青读是知艺FM和艺术阅读有关的栏目,结合知艺团队精心筛选的艺术和人文书单,主播杨青每期提炼剖析一个艺术话题,将艺术背后的故事、历史背后的线索、概念背后的鲜活娓娓道来。
知艺文化
知艺文化是一家艺术公共推广与美育传播机构,联合艺术界资深从业人士,以文化交流、展览策划、媒体传播、美育推广为媒介,为所有热爱艺术的公众打开丰富多维的审美世界。我们希冀从艺术出发,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