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鉴赏:中国陶瓷史上一朵奇葩——绞胎瓷器的“纹理多变”

在安徽博物院展厅里有一件唐代绞胎瓷枕,因其纹理杂揉变幻,图案繁而不乱,神韵自然天成,而备受专业人士啧啧称赞,吸引无数观众驻足观赏。

绞胎,又称作“搅胎”、“绞泥”、“透花”,日本人称之为“鹧鸪斑”,西方人称其为“大理石纹”,它是我国唐代制瓷业中开始出现的一个新工艺。其制造工序是:先使用白、褐或黄、褐两种色彩的瓷土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相间揉合在一起,之后拉坯成形,于是瓷胎上就形成了像木纹一般的两色相间纹理,最后在胎体上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焙烧就制成了一件绞胎瓷器。

绞胎瓷器以其变化多端的纹理、自然天成的神韵,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的奇葩。从绞胎瓷的工艺风格看,其效仿了同一时期犀皮漆器的风格特点,又具有唐代民间艺术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制瓷技艺最为流行的时期主要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绞胎瓷器的器型不是很多,主要有碗、杯、三足小盘以及这种长方形小枕等。就这类绞胎瓷枕而言,主要出土地点在河南、陕西两省及周边地区,据专家考证其生产地应是唐代巩县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巩义市),而本文介绍的这件绞胎瓷枕出土于安徽省亳县,即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这里与河南省紧邻,距离巩县窑产地不远,并且风格与巩县窑窑址上发现的绞胎枕瓷片风格吻合,应为唐代巩县窑所生产的产品。

另外,有意思的是在出土的绞胎瓷枕中,有些刻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字样,因而可知这类绞胎枕在当时被称作“花枕”。众所周知,宋代白釉、青白釉瓷枕枕面常有刻花、印花纹样,宋元磁州窑则生产白地黑花枕,然而唐代瓷枕多为单色无纹饰的黄釉、黑釉瓷枕,因此晚唐出现的绞胎枕,以其有丰富变幻的纹样而使人耳目一新,称其为“花枕”想必正是源于此。而这些花枕又是由不同姓氏的窑户生产,打上这些字样有宣传广告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与市场意识的初步萌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