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观念:
我生长在一个满是机械的环境,各种整体或拆散的机械部件袒露在我成长的每个角落。作品捆绑着我的情感,向内且悲观。往往沉迷在自我收缩的空间内,不愿意张牙舞爪的去面对别人,去扩张情绪的边界。
所有的感情和情绪,都可以用频率的方式来体现。在作品动态设计上,我把运动频率放慢,放进去私人的态度与情感。当我找到这个频率,让他成为我和你情绪互动的桥梁,并把想过无数次的机械运动画面呈现给你。
——孙跃峰
参展经历:
2014年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2015年
《闭幕展》,“口艺术” 艺术联展
2016年
《凑》,上海 Daspace 联展
2017年
《关于游荡者》系列第一场,春美术馆
2018年
《起点》,青年艺术家联展、东栅当代艺术中心、全国高校优秀毕业展、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展、龙现代美术馆;
《从来没有艺术这个词》幻想二 ,春美术馆;
《并置的事态》,上海城市创艺空间 策展人;
《新生万象》,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2019年
《重新定义》,第五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 、第十届上海美术大展
2020年
《未来剧场》,福州烟台山文化艺术中心;
《青年艺术家装置影像展》,上海城市创艺空间;
艺术家专访
Q:请您先做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
A:大家好,我是孙跃峰,本科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目前在合肥工业大学读研一。创作方向是动态雕塑,偏向于机械动态的一种创作方式。
Q:您对艺术家驻地项目有什么样的体验呢?
A:参加过几次驻地艺术项目,相比起来,这次驻地艺术项目十分不错。因为这次驻地时间足够让我沉浸在当地的环境里去感受现场,可以创作出与当地有关系的作品。
Q:对钢铁材料有什么样的理解,又是如何理解钢铁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呢?
A:钢铁材料是冷酷的、坚硬的、沉重的。但是那些因生锈失去色彩涂装的钢铁给我一种强烈的沧伤感、时间沉淀的感觉。在现场看到那些锈迹斑驳的、被使用过的金属时,它们好像在向我诉说着背后的故事。钢铁材料不论是做小的、大的,还是做精细的、粗糙的,都能做出不一样的感觉,关键看艺术家如何去理解、运用它。
Q:您能详细讲解一下,您目前的创作思路和主题立意吗?
A:我之前的创作强调作品中的机械感,通过计算得到有序的运动轨迹和时间周期,去映射或模仿我所感知到的社会的周期性和规律。创作过程中,情感会持续被无意识的带入作品。目前我想从当地环境和材料特点出发,创作出强调场域和作品之间的关系的作品。用“风”这个自然力,跟作品产生一些互动。这种轻微的自然力来带动钢铁这一沉重的材料,形成强烈的反差。
Q:雕塑有很多不同的表达语言,比如具象写实、抽象概念等等,您更偏向于哪一种表达?
A:我很难确定偏向于某种表达,我的作品并不强调体量感,更注重它在空间中的动势,因为想尽量精准的控制作品的动态轨迹,就会涉及到数学、力学等学科众多因素。以艺术家为主题的话,有时候我分不清楚感性和理性的界线,但大部分的时候带入自己的情绪去进行创作时,还会陷入到理性的思维之中。
Q:您是如何理解观念艺术的,观念和视觉哪个更重要呢?
A:这两个没有哪个更重要。视觉呈现是使观众去了解观念的一把钥匙。做作品如果有实体的话,要以作品为载体去表达自己的观念。假如说观念是在作品的内部,那么视觉的好与坏,合适与不合适,可能是引导大家去打开房门的一把钥匙。它们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Q:您作为青年艺术家从院校出来,变成独立艺术家身份,您觉得会经历哪些转换?
A:在学校做作品,有老师可以给予你指点、批评。作为独立艺术家,需要认真思索自己的创作方向。关键是心态要保持好,找到并坚持自己喜欢的方向,自信的慢慢做下去,就能有收获。
Q: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对您有什么帮助和影响吗?
A:这个项目非常好。能和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在一起创作,还能和老师在思维逻辑上讨论,真的学习到了很多,每天接触到的知识量都很丰富,需要挺长时间去消化。这对我以后的创作非常重要。而且我能感受到自己在变化,跟原来相比有点不一样的感觉。艺术家与师傅沟通交流
作品创作场景
正在创作中的作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