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品的制造
绘画艺术,在视觉上分着两大类,一类是以形为主体的写实绘画,另一类是以意象为先入的非具象绘画。两者均有艺术品相与非艺术品相之区别。
咱们画画的大都是从写实基础入手,进行介入学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现实形象实践,而分道为非具象表现,或一直延续具象表现方法。两者并不矛盾,都可以是艺术尝试,前提是需自我认知的个体化。 在写实绘画中的形象把握,主要是形的重新组合和色质的调配分置,可能更重要的是主题的维护与乎应,以及画面本体的平衡配置,如单纯的描摹客观,则需时间节点的精准响应。作品介入时,是否触动了艺者的心灵曲线,或进入情感的波动轴心,这样所做的作品行为,为艺术范畴。
非具象作品的介入,与具象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没有高低之分,只是语言形式不同,就如同歌剧和交响乐同样伟大之说。非具象只是越过了非常规现实审视角度,从而进入节奏空间与重置色形概念去述说的。 赏读非具象作品,可以从色与形的符号,触发色相本体,所具备的磁场反应去体验,同交响乐的品听有着同样的方法借鉴即可。
非具象的教学与赏品,在我们区域早期贯输的很少,但在国画与诗品中早有诗写,只是没能转换替更的去刻意标题。
非具象作品的制造,情感在艺术介入时,是第一要素。思想在情感中归类色形述说,其它技术含量只是按个体要求加入。所学技术只是个工具,就象去五金店买工具一样,产品上都有说明书,一般看见就会用了,无非就是个熟练问题。 过多的强调技术层面,是容易失去灵魂的遊戏状态。而写实艺术的情意提取,已经很难有自我认知的突出表现了。艺术史关于这个版块,几乎写尽,目前这类作品更接近事件的记录了,或可能更接近标题陈述。但写实写生作品还留着心灵与笔触的粘合空间,个人意愿较强些,但如刻意追求风格,则又不太纯粹了。 非具象作品制造,如没有心灵情感的述说牵引,也只是个图案的搁置,所以品鉴非具象艺术品,难度更大一些。诗人和音乐人的创作意识习惯,应该更适合这个版块。
艺术的动力只能是故事的发酵,升华转换而为艺品,中心只能是情感的转换与突变,新奇就是作品的光环。(2020年8月29日王亚中)王亚中在工作室作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