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壹美专访|王浩:雕塑给予我行走世界与空间营造的力量

浩访谈视频


参展艺术家简介


王浩


1982年生于湖南,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当代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策划及理论研究。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青年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2017年编著出版中国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公共艺术设计》;2019年巴黎国际艺术城高级访问学者。作品先后入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16届亚运会城市雕塑优秀设计作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烽火红棉-国家艺术基金新中国历史题材主题美术作品展”等展览。



一座城,一座雕塑


文/王浩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内蕴。一座好的城市雕塑是雕塑家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和人文内涵之后呈现的艺术载体,让独有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生根发芽,它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映衬,成为地标,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2018年 俄罗斯 摩尔曼斯克《阿廖沙极地卫士纪念碑》


因为一座雕塑而只身前往一座城市,无疑是率性的,但是,我认为唯有亲身体验、亲手触摸,才能感受雕塑——这种立体的艺术形式最真实的温度。通过实地考察,才能更加准确地建立起雕塑、空间、人与社会的全面思考。


2018年 莫斯科 国家图书馆《妥思托耶夫雕像》


2014至今,因为世界雕塑考察,我走过很多地方,我认为行走的意义,在于“行”,7年,10个国家,80多座城市,我希望用脚丈量世界雕塑与艺术的维度,用最真实的记忆与感受,去绘制一张雕塑与公共艺术的“世界地图”。


2019年 德国 柏林 《分子人》


巴黎、马赛、波尔多、斯特拉斯堡、尼斯、戛纳、里昂、罗马、佛罗伦萨、梵蒂冈、莫斯科、摩尔曼斯克、阿姆斯特丹、柏林、日内瓦、巴塞尔、布鲁塞尔、新加坡、东京、札幌、箱根……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气质,有它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一座城,一座雕塑,每走过一座城市,我都会记录下那些著名的城市雕塑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佛罗伦萨街头感受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在巴黎拉德芳斯广场抚摸塞萨尔的《大拇指》;在法国里昂找到了《小王子》的雕塑;在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偶遇卡普尔的《天镜》;到诺曼底奥马哈海滩瞻仰《诺曼底登陆纪念碑》;到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仰望《阿廖沙纪念碑》;到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看《断腿的椅子》;去日本札幌寻访野口勇的《沼·公园》;去东京的涩谷车站寻找《忠犬八公》的身影;去德国柏林穿行《欧洲犹太人纪念碑》;去斯特拉斯堡看博罗夫斯基的《走向天空》……


2018年 莫斯科 国家纪念碑《悲伤墙》


公共雕塑的创作没有华丽与朴素之分、没有高低难易之分,艺术本身也没有既定的评判标准,不同的人看同一个雕塑,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有别于传统的架上雕塑,其社会影响力和公共效应有时与尺寸、体量、技法等并没有必要的联系,它们置身城市之间,与城市里的人构建互动与对话,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载体,雕塑背后的故事让作品拥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因为雕塑,行走世界;因为雕塑,发现世界。这个过程,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行走的力量,也融入我自己的创作之中,传递情感,营造空间,用手塑造内心世界的温度,希望自己的每件作品都拥有撼动人心的正能量。笔者认为,雕塑家应该立足于本土人文与地域文脉的挖掘,用艺术的形式为城市增加一份文化的含量,塑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雕塑。



浅述西方现代公共景观雕塑虚空间的形式拓展

(节选)


文、图/王浩


摘要

当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西方现代公共景观雕塑愈发注重对自身结构中虚空间的探索。本体空间形式亦逐步从古希腊传统雕塑的自足空间、宗教雕塑的封闭空间过渡到更为广阔的,可参与的共享空间形式。


雕塑家们发现虚空间地拓展可最大可能性地承载创作理念,传递更为民主的公共意志。通过主动营造出可供人们参与的内部空间与环境空间,让观众通过看、触、穿行、坐卧等多种观赏模式共享雕塑的空间魅力,达到精神上的契合。


亨利·摩尔、布朗库西、考尔德、利伯曼、理查德·塞拉等一大批现代雕塑家相继开始尝试利用雕塑自身结构中的“点、线、面”等元素,对雕塑的虚空间进行分割与重组,营造出孔洞状、几何状、带状等可供观众自由行进的,可交流的公共空间领域。布尔茹瓦、卡尔波等当代公共雕塑家更是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心理学研究成果,将虚空间的形式拓展到新的层面,让观众们在获得更为丰富的视知觉体验的同时,将公共景观雕塑的现代性、公共性推向了新的高度。


结语

人们对于公共雕塑的感受也不再停留在雕塑本身,而是拓展为雕塑本体、雕塑内部空间与雕塑所在环境空间的整体感受。这种成果无疑对我国当代公共景观雕塑创作也是可以借鉴的。总体看来,西方现代公共景观雕塑虚空间的形式拓展多具备以下特征:      


1.尺度拓展:“尺度感是人在景观环境中寻找自身地位的一种印象,正确的尺度感满足了观众的判断性和归属感,是人感受环境景观美的前提。”因此,雕塑家巧妙地运用作品的尺度营造空间气氛。大多数雕塑都选取了较大或巨型的尺寸以增加空间参与性与视知觉张力。


2.构成方式拓展:无论是孔洞状、带状、线状或是网状的虚空间构成方式,雕塑家们都注重运用雕塑结构中的点、线、面来划分和经营空间,多样的虚空间的类型对现代人的生活起到了良性的调节作用。


3.材质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雕塑材料,大胆地利用不同材料的物理属性以及先进的工业技术成果,全面地提升虚空间的共享特性。例如:高反光金属材质给人以现代时尚之感;废旧的耐候钢材质给人以沧桑静穆之感等。不同的材质配合着形体,从触觉、味觉等方面亦都增加了虚空间的共享效能。


4.综合拓展:运用心理学发展的成果,加入了时间的概念进行创作。同时造景的结合将雕塑的虚空间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作品富于挑战与创新精神,并意在表现观众、地点与作品间彼此交联关系的同时,带来更全面的精神感受。


图19《夫妇》亨利 英国 英国诺森伯兰海岸


现代人生活在冰冷高耸的城市之中,居住和生活的环境仿佛变成钢筋泥土的丛林,毫无情感。工作的压力,社会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渴望找到一个精神栖息的空间。公共景观雕塑多位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具有优越的空间条件。如能在提升雕塑品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以共享空间的意识,不断拓展可参与的虚体空间。那么,公共景观雕塑才能更多地承载起人们的精神依靠,更充分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价值。物质空间是有形的、可塑的,而精神空间是无形的、虚幻的,它是物质空间完善之后在人的精神领域中萌发的抽象思维空间。是作者的创作意念与观众的感受意念大致吻合的贯穿空间。海德格尔曾说:“这种空间正是一种和技术空间、艺术空间所并存的本质空间——人们用于交往和安居的诗意精神空间。”



原载于《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1.7



广州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探究

(节选)


文、图/王浩


摘要

本文将以广州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在理论教学上的探索实践为例,重点围绕专业理论课程构建、板块与课程设置、(4+7)教学模式、核心特色课程与相关教学经验等方面开展分析,以期通过对公共艺术专业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梳理、总结与探究,为中国高校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共艺术、理论教学、(4+7)教学模式


二、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一) 4+7理论教学模式

广州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经过多年实践,现大致可归纳为4+7理论教学模式(即四大理论板块与七门理论课程)。四大理论课程板块分别为:公共艺术理论板块、雕塑理论板块、空间设计理论板块、综合理论板块。对应的七门课程分别是:《公共艺术概论》、《公共艺术理论研习》、《中国传统雕塑史》、《西方传统雕塑史》、《西方现当代雕塑思潮》、《城市设计理论》、《专业阅读与写作》。具体授课年级、开课时间与学时安排详见下表:(图2)


图2 广美公共艺术专业理论教学板块与课程设置列表


(二)理论板块与课程设置关系分析

1. 公共艺术理论板块与课程设置分析:

公共艺术理论作为该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在整个理论教学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分设《公共艺术概论》与《公共艺术理论研习》两大课程,低年级开设的《公共艺术概论》属于专业基础概念的启发式课程,侧重讲授公共艺术的历史脉络、政策法案、创作类型、中西公共艺术发展现状与社会意义等知识点。高年级开设的《公共艺术理论研习》课程则侧重于对世界范围内优秀公共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与创作方法研究,旨在为毕业创作的启动与转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公共艺术理论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讲授之外,还注重与讨论、汇报等方式相结合,培养公共艺术专业学生的思辨、总结与口头表达能力。


图3 笔者开设的《公共艺术概论》系列课程目录


2.雕塑理论板块与课程设置分析:

广美公共艺术专业的总体教学依托于广美雕塑教育的基础之上,相对比较注重当代雕塑与空间造型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索实践。因此,雕塑本体理论的研究将成为雕塑创作方式的根据,同时,中西雕塑理论的研习也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板块之一。课程分别为:《西方传统雕塑史》、《中国传统雕塑史》、《西方现当代雕塑思潮》,三门课程前后贯穿,绑定延续,通过对中西雕塑的历史脉络与现当代发展现状的解析,强化学生对于雕塑艺术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分析雕塑形式语言与社会意义的能力,并为创作实践提供可能。


3.空间设计理论板块与课程设置分析:

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艺术和公众的互动,构建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与精神,而这种互动和参与需要一个场域空间作为载体。此外,它的研究对象——雕塑、建筑、城市景观、装置、壁画等一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都需要与城市空间建立有效联系。因此,空间设计理论板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设计学科了解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所遵循的相关理论知识,完善公共艺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如课程《城市空间设计理论》则全面涉及城市发展史、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空间设计基础理论、行为研究基础理论等重要理论知识,同时加入场域分析法、设计调研法与行为学研究法,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方法论。


4.综合理论板块与课程设置分析:

《专业阅读与写作》课程则通过开具书目与大量阅读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面。如: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中西当代艺术理论、大众文化理论、媒介与传播、受众分析与社会研究等相关理论。并且通过论文写作与答辩,提升学生的理论运用、表达思辨与文字写作等能力。



——原载于《公共艺术》2020年01期



艺术作品


王浩 《更》 尺寸可变 树脂烤漆 2008年


王浩 《逝兮·萌兮》 180×110×120CM

青铜、石、白砂、木 2008年


王浩 《东边日出西边雨》 380×30×60CM

胡桃木、树脂、不锈钢 2007年


王浩 《孩童与马——净、劲、静、境》系列

50~100CM 树脂烤漆/不锈钢 2007~2013年


王浩 《岳麓英豪——黄兴与蔡锷》 100CM 青铜 2014年


王浩 《逐梦蓝天》 50CM 青铜 2016年


王浩 《星火燎原》 80CM 树脂着色 2019年


王浩 《净域》 机械装置 100CM 2009年


王浩 《闪耀的纪念——广州电力丰碑》 500CM

181个废旧电表、LED灯带 2017年


王浩 《都市·清供》 130CM×3件

废旧电塔基座、废旧绝缘子、金属、木、植物等 2017年


王浩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袁庚》

光电装置 120 ×170CM 2018年


《广州市琶洲天悦幼儿园公共装置艺术策划与创作实践》

策划:王浩


《广东育才幼儿院一院(省一幼)公共装置艺术策划与创作实践》

 策划:王浩



展览现场







相关专访


壹美专访|曾成钢:科技雕塑未来

壹美专访|孙振华:通过“南来·北往”交流,形成自己的学统

壹美专访|陈克:中国雕塑“路”,我们憧憬的未来是什么?

壹美专访|董书兵:雕塑与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壹美特辑|潘鹤:雕塑进入新时期

壹美特辑|李德利:希望作品能为祖国为人民有所贡献

壹美专访|梁明诚:看懂自然,才能自由自在

壹美专访|张錩:雕塑艺术的民族性

壹美专访|黎日晃:雕塑带我走向未来!

壹美专访|杜宏宇:雕塑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壹美专访|林国耀:开启数字雕塑创作教学之路

壹美特辑|王洪亮:写实雕塑仍有充沛的生命力

壹美专访|吴雅琳:基于西学、取经东方的“变脸”并非易事

壹美专访|黎明:学院雕塑创作教学的当代要求

壹美特辑|王小蕙:从造型艺术的架上语言到公共空间

壹美专访|魏小明:透过人体之美,表现人性中的至真至纯

壹美专访|杨学军:要把艺术家社会责任感和作品美感放在第一位

壹美专访|胥建国:中西方雕塑艺术在互补中发展

壹美专访|许正龙:在当代雕塑中凝就本土诗意

壹美专访|蒋剑韬:长颈人在空间里的张扬和自我重塑

壹美专访|魏二强:在科技时代回归 用最原始的材料创作

壹美专访|卓国森:诚实并且朴素,是我的艺术风格

壹美专访|翟庆喜:具象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对立与衔接

壹美专访|张健:在雕塑与公共艺术之间寻找一条可能的路径

壹美专访|陈辉:通过雕塑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现代艺术的转化

壹美专访|屈金: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壹美专访|夏天:得意不忘形 由物乃及心

壹美专访|李鹤:“肉身”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个有效通道

壹美专访|张弦:“超写实”与雕塑嫁接,数码技术介入并引发错觉

壹美专访|许群波:我用雕塑记录传承历史

壹美专访|冯崇利:探究·解析·再造——将笔墨意蕴熔铸到雕塑空间

壹美专访|宿志鹏:数字时代雕塑艺术的展望

壹美专访|马文甲:特定的传统是被转译后损失掉的那一部分

壹美专访|陈宏践:雕塑创作与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壹美专访|罗幻:当代文本中的“非历史”少年

壹美专访|吴青峰:以有形塑“无形”,走出本体局限

壹美专访|王轶男:对抗与默契——探索“物”的世界



相关展览




线上观展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参观
“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云展厅



即将展出



特别公告


壹美美术馆2020年12月7日-2020年12月18日进入布撤展环节,期间暂时停止对公众开放,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2020年12月19日新展开幕,敬请期待。




壹美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壹号,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位于中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中关村科学城。


壹美美术馆为民办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成立于2019年,总体面积约4000平米,共有三层,一、二层为展厅,三层为研讨办公区,集合了展览、收藏、理论研究、艺术出版、衍生品开发和公共艺术研究等部门。壹美美术馆以科技和艺术结合创新为定位和目标,力求通过科技视角,持续而全面的展示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成果,推动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交流搭建平台,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并且开展相应的公益公共艺术活动,为中关村科技城北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空间,成为一个专业而系统的美术馆体系。



开馆时间:10:00-16:30(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

壹美美术馆

向公众免费开放 欢迎大家有序观展

  禁止携带食品饮料入场

敬请期待壹美美术馆更多活动!








作者:壹美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