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解读 | 明月与海——闫如玉作品

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


——2020德龙杯·钢铁雕塑创作营


1515 Young Artist Creation Plan

2020 Delong Cup · Steel Sculpture Creation Camp


艺术家说




我容易被一些自然的神秘的力量所吸引,“木”系列作品试图去探索理性与情感上的潜在联系。我将木的本体简化并结合一些平凡或不知名的材料重组创作,用相对轻松的方式处理材料的物质性及其呈现的各种形式,尽力去放大它们的原生力和自然力!创作的形式显现是经验的和潜意识输出的结合,而物质或非物质它们的本体的力量才是支撑整个作品的中心。

 

——闫如玉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俯视图



闫如玉的作品《一汪海水,一轮明月》由大型钢板搭建起9米长,3米宽高的大型长方体结构,侧面开有一门供观者进入,内部则由海水、聚光器、凹面镜等组成。硕大的封闭空间内,一汪海水置于空间中央,顶部设置有聚光灯,明亮的灯光如明月般照亮内部空间,并倒映在海水之中,颇富意境。

 

艺术家试图以装置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光与水的理解,她试图将人造光源拟像成为明月,塑造出自然的感受,并通过蓄满海水的地盘营造海的触感,增强空间感知,以表现“一汪海水,一轮明月”的主题。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局部


 

静态的空间中布有稳定的光线,观者的进入后受光的吸引,与光交互,空间也因此变得流动起来。漆黑的空间内部,厚重的铁板、蓄水的痕迹、明亮的顶部与昏暗的四壁,经过艺术家对材料的处理、光线的强度、扩散范围的把控,营造出别样的视觉效果。

 

钢结构搭建起的封闭空间,在观众进入的同时,可以直观感受到由艺术家构建的诗意世界——与海水明月共处的空间,海水蒸发的气味、明亮的“月”与昏暗的四周形成对比,在嗅觉与视觉上带给观者沉浸式的体验。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局部




作品为一汪海水和一轮明月的遐想空间,钢铁做的薄壳人为的将真实的自然风景与人造的景观分割为两个空间。正如我们的日常,真实的世界离得很近,多数人却把自己关在一个自造的空间,时间久了可能都觉得那个人造的海和月也和真实的一样美。

 

——闫如玉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局部



走进《一汪海水,一轮明月》中,观者不再以一种单一的视觉感官去欣赏作品,而是充分利用视、嗅、触等多方面感官,以全身心融入空间中。在沉浸中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并获得一种全方位的体验。

 

这种交互体验唤起观者感受的同时,也在引发观者对自我与外界、真实与虚幻的讨论与思考。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

 


闫如玉的作品打破了艺术作品与观者的隔阂,让观众直接走到艺术作品之中并与之产生交互,于全身心的“浸入式”体验中感受作品中具象元素所营造的氛围,并在这个环境中表露情绪、产生思考。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局部


 

她的作品以简洁的几何形式作为基本语言,构建出空间的实体,线条清晰,指向明确,充分利用理性思考布置来营造感官体验。当人们步入其中,因光、影产生的观感、嗅觉与触感使人们产生故事性的联想。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局部

 


在人这一主体被客体的包围中,将主体与空间相互渗透。使得不仅是一件独立的三维雕塑形式,也是以一个具有容纳性的建筑空间,在体现雕塑艺术美感的同时供观者步入其中,达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一汪海水,一轮明月》


 

闫如玉的作品强调形体与空间的构成组合,她将工业材料与科技产物结合,将人为的技术装置拟像为当代社会情绪中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的意象,让作品直接与观者对话互动,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作者:田园

编辑:田园

监制:张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