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博涉兼优戛戛独造

  邹德忠先生送来他的大作集,拜读之后,钦敬无已。对邹德忠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学习的一个机会,反复研磨,获教匪浅。

  邹德忠生长于齐鲁, 得礼义忠厚之品性,有豪放之气慨,虽然谋面不多,但每一交游晤对,都如薰沐一种淳绵敦穆的风范,享受一种纵横争折的快慰。

  这种忠厚之品性、豪迈之气慨,流注于邹德忠的书法追求中,呈现出迷人的风采。我不了解邹德忠艺术成长的历程,但凭感觉揣想,他之所以选择隶书为主的书学道路,或许正是由这品性、气慨决定的———即便起始可能是无意的,但后来的坚持不懈,应当与此有关。汉隶,是“独尊儒术”而能长期保持军事、政治强势的汉代文化结出的硕果,其境界,厚重敦穆、纵横争折兼而有之。然而,这种境界,又并非作了选择以后即唾手可得,即使是在汉代,也有许多作品与这种境界无关。所以,更重要的是选择以后的锤炼。   邹德忠的锤炼过程,我亦知之甚少,但是由其作品集所展示的来看,汉隶中合其品性、气慨的经典作品,他是深深地有会于心的;更令我深受教益的是,与其性慨有所捍格的,显然也都曾经摩挲研练过。所以其作品,在雄强厚朴、刚健豪纵之中,有时也偶露婉转优雅的趣味。按照我以往的认识,这似乎是矛盾的。实则不然。艺术的风格,不是某一方面的绝对突出,绝对强化的结果是单调,而多样统一中的突出,才能真正构成富于感染力、内涵深广的风格。这正是东坡所谓的“刚健含婀娜”和“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邹德忠的丰富多样,还来自经典汉隶以外。首先是汉简,特别是西北边郡汉简,金戈铁马的雄壮与莽莽大漠的浩瀚赋予它猎猎雄风和勃勃生机,与经典汉隶的肃穆恰成两美,使其互为沟通、相济相成,这并非易事,但邹德忠做到了。其次是篆书,特别是汉篆,宽博浑朴,于秦篆外别开新境,与汉隶相得益彰,邹德忠或藉其字形以增益结构的古朴奥巧,或藉其笔致以调和用笔的方圆曲直,使其隶书更添一种古奥气息。再次是北碑,已是楷法,犹存隶意,神理相通,血脉相连,邹德忠取其方劲斩截、茂密洞达、拙朴纯真,或径用其形,或熔铸其意,汇入自己的笔墨中,使其隶书古雅既存,新趣别添。   最后是行草,经典行草与隶书(还有篆书、北碑)的融通是晚清以来书法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完成了以经典汉隶兼收篆书、汉简以及北碑的形神之后,邹德忠也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这一迷人而艰辛的探索之路。汉简的畅达、篆书的婉通,已经使他的笔法富于灵动的生机;汉简的迭宕、北碑的开张,已经使他的结体具有多变的素质。因此,原本极具挑战性的探索,在邹德忠的笔下,竟似得来全不费工夫。其笔触,毫不拘泥概念化的篆隶北碑的规范,而是随手生发,或中或侧、或方或圆、或藏或露、或敛或纵,触处成形,自然合道;其结体,善于随形布势,或铺张排比、或敛聚收放、甚至依倚穿插,得心应手,宛若天成。   邹德忠至此完成了一种崭新的隶书风格的创造性探索,它神基汉隶,气摄简牍,意汇北碑,趣兼行草,韵综篆籀,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在隶书领域独树一帜,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启示。

  令我钦敬的还有,他在隶书风格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其他字体,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虽然在熔铸的广泛精深上与其独具特色的隶书或有差距,但其精神境界别无二致,以其中任何一种字体,亦都足以博得赏者的赞叹,邹德忠的功力之深湛、造诣之广博,确堪为我辈后学的榜样。

                                                    作于:2002年3月

作者:叶培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