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围屋之变--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以此十六字箴言道出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到科技、从安全到发展,如今全球人类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溅起的浪涛和连漪,冲击着各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此时,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已然超越了原本设定,引发了人们的更多思考。
--宫剑南
围屋之变
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展
展览地点
深圳雅昌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
1月22日-2月28日
展览备注
免费开放
雅昌小程序预约
《围屋之变》变在何处
--应天齐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展览开幕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上午好!
《围屋之变》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参展作品,在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创作已全部完成。经意大利双年展组委会审核批准,提前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这满是书香和无限艺术氛围的空间里与大家见面了。
感谢主办方雅昌艺术中心肖总的盛情邀请,感谢承办方、协办方为此做出的努力,感谢各位艺术家为此付出的辛劳,感谢江西龙南市委,市政府的倾情所为和全力支持!
发布会现场
今天我们带着口罩。谨慎而小心地举办这样一次特别的新闻发布会,令我感慨万千!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了一年的时间,和人类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的境遇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这一沉重的话题。
展览现场
这不禁使我想起,在新冠疫情尚未爆发之前的2019年7月,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主席保罗和策展人哈希姆宣布将以上话题-“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预言般地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如此的巧合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恍如箴言。
与此同时,我们遭遇了龙南客家围屋,这一中国传统移民建筑客体,于是“围屋之变”的创作母题应运而生。艺术家们在策展人王林教授的选择和召集下多次深入龙南实地考察,结合历史溯源对龙南客家围屋从社会学、人类学的层面进行探究。在此期间,悴然与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不期而遇。这一切使得艺术家的创作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社会现实、哲学思辨以及问题意识之中,在反复的追究探寻和思考之下,作品越来越走向更广阔的思想层面,体现出更深刻的思想深度!
12位参展艺术家
展示在这里的12件以龙南客家围屋作为载体的当代艺术作品,是经过艺术家们多次推敲反复修改几易其稿而创作完成的。本届双年展因疫情原因组委会宣布推迟一年举办,如此给艺术家们留出了更多思考的时间和创作空间。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在人类生存境遇、个体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围合与开放、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自由与非自由的悖论、对历史的凝视与未来的眺望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命题下,引发思考产生警醒。
整个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围屋之变》当代艺术展的出现,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在对古老围屋发掘中,得以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智慧、古老生存方式的生活内涵、传统建筑艺术的现代审美,因当代艺术作品的诠释而再度闪耀出新的人文光芒。
祝愿我们在艺术、哲学、科学、历史的面前越來越冷静、理性和谦虚!愿疫情之后的世界越來越美好!谢谢大家!
2021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艺术总监应天齐
2021年1月26 日于雅昌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参展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参观
部分参展作品
◆应天齐《鱼与渔》装置(水、鱼、监控设备、记录本)150cm×116cm×50cm 2020年
◆何多苓 师进滇 装置(白色铁丝网) 500cm×500cm×100cm 2020年
◆李向明 抱团取暖 装置(木、火盆) 550cm×255cm 2020年
◆傅中望 洞见 雕塑(木) 53cm×53cm×53cm 2020年
◆叶放 客道 装置(木) 220cm×135cm×295cm 2020年
◆应天齐、安海峰 弈 装置(陶瓷棋子、木、石膏) 270cm×220cm 2020年
◆朱成 《生》之期盼?《老》有所养?《病》壮固疾?《死》得其所?雕塑(金属及综合材料) 690cm×60cm×200cm
◆李川 《遥望与凝视 影像装置(木、Led)120cm×200cm 2020年
◆焦兴涛 《理想国》 装置(旧家具、雕塑、书等 410cm×200cm 2020年
◆李枪 隔离 装置(杂志)尺寸可变 2020年
◆顾雄 《龙南回声》 多媒介装置(玻璃钢着色、不锈钢) 150cm×150cm×60cm 2020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