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艺术的内在意义审美观
当代艺术在内涵上越来越多地具有当代精神和当代艺术语言。艺术进入了当代,内在意义之审美观取代了格林伯格所提倡的现代主义艺术观的物质主义审美,超感官的美的定义,发现某些事是美的,那只是简单的愉快体验而已。意识到超越了来自感受的感官性愉悦,产生高层的崇高和升华的判断,这是一个新的审美领域,比一般的物质性审美具有更高的境界和人生价值。上世纪中出现的前卫艺术破除了传统的美学,这是一个历史现实,但不等于美学就不存在了。就艺术哲学来说,艺术就是美、崇高等属性从美学分开了,艺术成了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元素。举例来说数字艺术是当代艺术发展之最前沿的新样式。由于数字艺术的科技特征,其越界的跨度更大,更综合,使当代艺术不易接纳这一新样式。其二,当代艺术的综合特征,使影像和电影可以利用自涉的悖论,来呈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现状,而影像和电影本身则是当代艺术的一大样式。关于数字艺术,华裔艺术家谭力勤(Liqin Tan,1957-)原本从事水墨画和装置艺术,他在21世纪初转向数字艺术,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将装置、绘画、动漫、电脑技术整合起来,制作综合性的数字艺术作品。而且,他在作品的输出印制方面也独出心裁,试用不同材料,使制作过程和制作结果都富有探索性。由于谭力勤的作品探索了数字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近年在北美和国际上影响较大,故希望引起国内艺术界更多关注。
再有关于用影像和电影来呈现当代艺术,美国PBS公司制作的系列文献片《21世纪艺术》(Art:21)。这套影片于2003开始制作,大约每年一集(或称一季),每集长约4小时,介绍10-20位艺术家,至今已推出至少5集,介绍了近百当代艺术家。这套影片在展示方式上采用了艺术家的自述,多是在工作室里独白,由艺术家向观众讲述自己的艺术活动,无他人介入。但由于没有旁白叙述,没有主持人出场讲解,观众难于对艺术家有系统的了解,更无法在当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给各艺术家定位。也许,这正好就是影片想要提示我们的:身在当代艺术中,难识真面目。美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生态,与作为其语境的文化大趋势互动,文化大趋势起主导作用,制约着艺术的发展方向,但艺术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制约,而是表现出自身的方向感,宣示了取向的重要性。这就像西高东低的地理大势,决定了大河朝东的流向,但具体怎样流法,却是大河在面对山谷和平原时做出的选择和决断。
美国当代文化是从20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发展来的,这发展不是完全继承,而是相当程度上的背离,以及背离中的相互影响。其结果,是美国文化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自立,到70年代末及整个80年代,美国文化中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然后,在90年代至20世纪末,后现代文化发展到顶峰,从中产生了文化研究的学术趋势,此趋势中有一大倾向是背离后现代主义,当时戏称“后后现代主义”,但这一称谓并未流行开来。到了21世纪头十年,在文化研究热中又出现了无主流、多倾向、反后现代、恢复中心等反弹趋势。这一切,成为美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美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但在这同时,美国当代艺术也表现出了自身的方向感,在文化趋势的大背景中,显示了观念化的取向。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向当代艺术的变迁是渐然的,而且是此起彼伏的。有些艺术流派在历史上某个阶段出现过,在当代又再出现加以强调,或冠以“新”或“后”,有些艺术形式在较早时期已存在,但至今仍然是在前卫的范畴内。有些只是昙花一现,或是地区性的。下面例举一些,但不能说是包括了全部。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当代精神和具备当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当代艺术都是艺术家反映和表现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和社会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心理变化。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当代艺术家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开拓了很多艺术的观念和表达空间。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是一个专门以倡导美国本土艺术为初衷的双年展活动。它在美国的作用在于把握艺术的发展动向,发现新的艺术家,因而被视为美国艺术发展现状的晴雨表。虽然惠特尼双年展一直以来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政治以及社会运动的影响,然而它一贯主推新人以及年轻艺术家的策展理念从未更改过。2010年的惠特尼双年展也是如此。在策展机制上,2010惠特尼双年展依然采用策展人制度。与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选用女性双策展人不同,2010惠特尼双年展由两位男性策展人担纲,分别是出生于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博纳米(Francesoo Bonami)和加里·卡利恩-布拉亚力(Gary Carrion-Murayari)。博纳米是国际独立策展人里少数对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极度包容性的策展人,曾策划过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加里则为出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策展人,现任惠特尼美术馆资深策展助理,对惠特尼的馆藏有着深刻的了解。展品中, 奥瑞·施密德 (Aurel Schmidt )绘制了一个7英尺高的人身牛头绘画作品。画面中,一个牛头人身的神秘形象被香蕉皮、香烟、酒瓶盖和一个避孕套包裹。这个形象同时代表着创造与毁灭。通过精致细密的描绘,施密德质疑常规的美丽与男子气概,以及分解、腐烂和废物的标准。这件作品表现了作者的兴趣在于探索什么是充满男子气概的,以及如何表现性感和阳刚。查尔斯•瑞(Charles Ray)的纸上作品 《无题》(Untitled,2009)占据了很大的一个空间。这组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色彩强烈但感觉却是十分明快。罗兰德•弗莱克斯纳(Roland Flexner)的作品《无题》(Untitled,2008-09)扩展了素描的定义,创造了一种类似水墨画的奇特的绘画效果。这些作品借鉴了日本画的绘画技巧,艺术家通过浸泡,清洗,往纸上泼墨等手段,在纸上产生划痕,形成了绘画,有花纹的效果决定了变幻无常的空间,人们可以辨认出华丽的地形或者黑水中冒出的妖怪的脸。画面的图像在可视的风景与纯粹的抽象之间摇摆。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其中的问题是因为缺乏共同的艺术标准和过分的个性化,在艺术上也就良莠不齐,有的脱离公众,走向极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的种类和丰富度体现在当代艺术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的方式,远远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
作者:陈源初博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