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2月中旬得画五帧并诗词手书稿两幅——
作画手记(承前)
5、《危崖缝隙间 茫荡云天下 川峡入口处 清水漱石 长滩萦岸 正北外 但见嘉陵迤逦来》。同以长题命名,其文情艺趣迥然与前画各别。其意象因入峡后蓦然回瞥得来:两岸绝壁凌天,石质坚沉厚重,而纹理仍如凿似刻,通体却类若垒砌,巍然屹立江畔。崖脚处,栈道旗亭,紧傍于斯,行者结伴出没其间。漫山遍野,草树皆已经霜,赭赤一片。峡外云天,则于阴晴不定之烟霾中,微见落霞光照,是以一江清水,亦然淡映云光,且将其反射于崖壁之上,整个环境,顿觉幽粲乃至煜煜生辉。峡口正前方,滩头隐约可见的三二人家,分明冲淡了这峡谷的荒野感,毕竟终是今世一游览景区矣。但辽远之处,已被遮掩的江流,虽如神龙不见其首,却反似有点令人好奇,——那厢,不知果又是怎的?
6、《古峡中 似闻演武声犹在 霜风拂处 忽觉隔岸鸣汽笛》。这明月峡内一相对开阔滩地,被辟作所谓“演武场”,不知古来即若此,还是今世“开发旅游景点”所需。两相映衬,甚是有趣者,江流对岸,却恰又是半世纪前名震一时的宝成铁路所经之处,至今相对慢速列车,仍在运行。其桥洞相接、火车开过其身影偶尔方才一现的情景,看去真个十分生动精彩。此画即抓住这奇异之对照,并纳入特定之山川大势范围,予以表现。画风仍属率意挥写而显其粗中有细这个人近期一贯性质;静澄曲回之江水与挺拔而富于变化之山岭共呈于斯,亦分明强化了这整个境界的可观赏性。另,题款中“闻”、“觉”二字,于常理当是互换,而此径为之,似也别具其味罢。呵呵。
7、《滩峡终尽 一水曲回 远向巴蜀》。萧森古峡尽处,高崖壁立,坡麓植被茂繁,其间栈道,因地势已趋缓和,亦然已觉平淡无奇。纵目远外,虽犹岗岭绵延,则整体形态,分明降低一级;而滩咀伸缩之间,这嘉陵清江,回环萦绕,湍然渐去,乃入一派浑茫空白中。那厢自是巴、蜀交错之地了。一番写意之笔,挟带水墨汁色,率性洒落之下,渲染出几多深心感思。画作面目蓊郁润泽,浸渍有度,看似团团密黑,内中仍见丰富层次及形态。尤其远近浓淡对照,干净利落且是颇示其澹泊意趣。重写明月峡之作至此毕。
8、《残日下 秋江畔 都市喧哗 古庙索寞·庚子纪游也》。画写广元皇泽寺景:血赤落照之下,万古如斯之江流,静静流经今世面目日新之城区,而那因与吾国史上唯一女帝相关之皇泽寺,亦然寂寞且近乎坚韧顽固地倚傍于江畔滩崖间,整个场景入目之直观印象,沉郁凝重及至带有几分悲肃。画面构图经营,虽基本出自实境,但不过皆是取其代表性物形,辅以所谓缩地之法,删繁就简,乃得大势耳。表现手法则首重通篇气氛,求其似是而非之下,得能传达出特定主题所需之意象感。而此甚具“高亮显示”意义者,便是那本身形色原属掩映于同类调子中之古寺,周边竟微泛陈旧黄光,由是凸现于现实环境,兼藉是见其潜在意蕴……
9、《广元纪游·萧然古寺 静对新城》。随写伫立皇泽寺半崖间眺望广元嘉陵江两岸景物。依其实相,寺傍突兀坚岩,岩壁间石梯回折,廊亭散错,洞穴窈然。而山门本身,则落座于崖脚高滩之上;飞甍若翼,连带两侧围墙,大张于彼,似顽强护守这千年寺院。更有一株恰值叶黄如蜡的明艳银杏,亦然婀娜多姿地像是轻舞于院前,——该莫便是当初那犹未得势的武媚娘精魄,骤然幻形于此罢?而放眼远前,江湾曲环处,崖壁遮掩之外,沿岸各式时新楼屋及桥梁,依次展列,影影绰绰,渐渐淡逝于烟霭迷茫的云天之下。乃觉微波摇漾,水光映现天色,空气滋润清新,看去煞是一派“风水宝地”应有之模样也。画虽据实取舍,有限物象内,也算是详略兼顾,率性中见其心力,并暗示一种近乎感怀之抒情意味。
手书稿释文:
1、庚子重阳次日与荆妻复登南麓闲憩涂山湖畔作
转瞬重阳过,
暖晴犹几多?
阴霾笼四岭,
寒水滞千荷。
野旷易思解,
天空堪琢磨。
既称通达者,
兀自作高歌。
2、清晓倚枕凭窗即兴吟得
秋雨绝蒙霏,
寒蛩渐式微。
重云迷日色,
薄幕掩灯辉。
既识天昏暗,
还知地滑稀。
仍栖高阁上,
长与艺文依。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作者:江南达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